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攻坚克难 铸牢花江峡谷大桥“生命线”

转自:贵州日报

陆萍在生产一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整理

【产业创新尖兵】

【书记小档案】陆萍,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寄语】做绳端技术先锋,铸就钢绳创新之魂。

站在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的观景台上,俯瞰深不见底的峡谷,不禁感慨万千。

我叫陆萍,是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我们主要承担的是花江峡谷大桥两根主缆的设计与研制任务,1960兆帕的钢丝强度,这个数字远超桥梁通用的1860兆帕标准。

主缆是悬索桥的生命线,我深知,这两根主缆承载的不仅是整座大桥的重量,更是贵州制造迈向世界一流的梦想。花江峡谷大桥的每根主缆由217根索股组成,每根索股由91根直径5.7毫米的高强钢丝组成,投入使用的钢丝总长度达9.3万千米,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两圈还多。如此庞大的体量,对材料强度、耐腐蚀性和疲劳性能的要求很高,且花江峡谷大桥的主缆索一根自重达9400吨,单根承受力达4万多吨。

党支部迅速吹响了攻坚克难的集结号,成立了“超高强度钢丝党员突击队”,把研发室当成了第二个家。党员技术骨干们自发组成材料分析、工艺优化、性能测试等多个小组。记得有一次,为了优化钢丝的微观结构,我们连续进行了40多次试验,当最新的试样在试验机上达到2040兆帕的强度时,跃居2000兆帕级国际领先水平,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在突破强度难关后,我们又面临着另一个挑战:如何让这些钢丝的耐腐蚀能力满足花江峡谷大桥高湿度的使用环境?传统的镀锌防护已无法满足要求,我们决定研发全新的“锌—铝—镁”合金镀层技术,让钢丝在高温、高湿、强风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提升3倍以上。

那段时间,我们团队的党员技术骨干,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解调技术、“复合铠装”保护技术等核心技术构成的智慧监控系统,为光纤穿上“重装铠甲”,并通过数十项模拟实验验证其可靠性,成功将光纤传感器植入主缆内部,创造了全球首个超长“智慧索股”。这个想法起初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承受巨大拉力的索股中保护脆弱的光纤,难度超乎想象。

“越是艰难越向前。”我们组建了跨学科的攻关团队,研发了独特的“复合铠装”保护技术,当第一个“智慧索股”在实验场上成功实现实时监测时,我知道,我们为中国桥梁装上了“神经元”,实现了对主缆应力、温度、湿度的全天候实时监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战略核心位置。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技术中心支部将持续把党建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深化“绳端五角星”党建品牌,把组织生活开到项目一线,让党旗飘扬在每一个技术高地,让党建引领成为技术创新的“最强引擎”,让中国制造的脊梁更加坚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攻坚克难 铸牢花江峡谷大桥“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