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从世博会到进博会,这对阿根廷兄弟与上海的奇妙缘分丨上海滩上洋掌柜

(来源:上观新闻)

掌柜:Javier与Diego兄弟

店名:El Bodegon阿根廷秘鲁餐厅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幸福路

一条700多米长的幸福路上,开了多家不同特色风格的餐厅、酒吧。El Bodegon阿根廷秘鲁餐厅就是其中一家,门面不大,入口在小巷子里,显得非常低调。餐厅掌柜是一对阿根廷兄弟Javier与Diego,因为上海世博会而与上海结缘。如今,他们在上海拥有两家餐厅,而未来,他们还希望走得更远。

Javier(左)与Diego(右)兄弟 新民晚报记者 吴雪舟 摄

Bodegon就是家常菜馆的意思

餐厅的墙上,醒目地贴着一幅梅西穿着阿根廷国家队队服的照片。吧台的柜子上,除了琳琅满目的酒瓶和酒杯,还摆了一排造型各异的马黛茶茶壶。马黛茶是南美的特色茶饮,掌柜自豪地介绍,这些茶壶外面包裹的牛皮,都是在阿根廷用传统工艺制作的。

哥哥Javier在餐厅 受访者供图弟弟Diego在餐厅门口 李孟阳 摄

餐厅的装饰看起来朴实无华,让人感觉自在轻松。“我们餐厅的名字——El Bodegon,在西班牙语中就是家常菜馆的意思。”哥哥Javier说,这是阿根廷最常见的餐厅形式——家族经营、氛围随性、菜肴质朴。

“在阿根廷,bodegon一般是没有桌布的,客人吃完会自己收拾餐桌。”Javier笑着说道,“每一家bodegon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息。但不论是哪一家,总能找到熟悉的味道——牛排、炸肉排、馅饼,那是家的味道。”

弟弟Diego是一名有着20多年餐饮经验的厨师,曾经在法国开过餐厅。Diego对食材的挑选非常苛刻,坚持只使用阿根廷进口牛肉,从切割、腌制到火候都严格遵循家乡做法。他想把这份属于“家的味道”带给中国客人。

有客人这样评价:“这家店的牛排有种‘安静的力量’——没有复杂的调味,只有盐、胡椒和炭火的香气。”

从世博会到进博会:在上海创业的十二年

这对阿根廷兄弟与上海的故事,要从上海世博会举办的那一年说起。“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看起来就像一座未来的城市。”弟弟Diego回忆道,上海世博会让他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开放与活力,也萌生了留下来的念头。

两年后,哥哥 Javier 也来到上海,兄弟俩决定共同创业。那时阿根廷牛肉刚刚进入中国市场,让他们看到了新的机遇。2014年春天,他们和另两位合伙人在常熟路开出了第一家El Bodegon餐厅。

El Bodegon餐厅合伙人: Diego, Javier, Raymond和Gabriel(从左到右) 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做生意,我们感觉很自在。中国有很友好的营商环境。”Javier说,“手续简便,机会多,而且人们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充满好奇——他们愿意了解我们的故事。”

“不过,最开始时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困难,”Diego回忆,“那时阿根廷牛肉的供应不稳定,我们必须自己去找渠道。”直到2018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他们在展会上与来自南美的供应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

“如今进博会举办到了第八届。我们真的受益很大。”Javier说。

El Bodegon餐厅的菜品 受访者供图

有了稳定的货源,餐厅的口碑也稳步提升。除了上海本地客人,也有来自阿根廷的游客慕名前来。“我们接待过1986年世界杯冠军阿根廷队的球员!”“梅西来过吗?”“可惜还没有!”Diego笑着说,“不过上海申花队的阿根廷籍外援,还有来上海参加网球公开赛、篮球比赛的一些选手都来过。他们来这儿就为了品尝家乡的味道。”

最喜欢深夜走在上海街头的安全感

对这对兄弟而言,上海不仅是事业的舞台,更是他们喜爱的宜居之地。

兄弟俩平时习惯在餐厅打烊后步行回家,有时会顺路去朋友开的餐厅或酒吧喝杯酒。“上海是一座安全又充满活力的城市。”Javier说,“我们喜欢在夜里两点还可以安心走在路上的感觉。”

Javier外向健谈,喜欢和客人聊文化、聊足球;而Diego性格沉稳,总在忙完厨房后,默默坐在吧台边研究新的菜式。

采访结束,Javier喝了一口马黛茶,起身收拾桌面。“我要赶紧回家做饭。”问他为何不在自己的餐厅吃,他说,自己也很喜欢中国菜,所以常常在家下厨,最常做的是中式炒面。

特约撰稿李思齐 李孟阳新民晚报记者吴雪舟

原标题:《从世博会到进博会,这对阿根廷兄弟与上海的奇妙缘分丨上海滩上洋掌柜》

来源:作者:李思齐 李孟阳 吴雪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从世博会到进博会,这对阿根廷兄弟与上海的奇妙缘分丨上海滩上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