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长期以来,我国在高精度、高性能数据采集领域严重依赖进口设备,不仅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推高科研与产业成本,更埋下信息安全隐患。在这一背景下,沈阳盛科国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科国仪)瞄准航空发动机、卫星、脑机接口等尖端领域,推动智能检测技术全面国产化,为我国高端测试装备贴上“中国标签”。
突破难题
国产设备实现精准“听诊”
航空发动机作为“大国重器”,其测试数据的精准度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装备研发的成败。过去,该类测试设备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更存在关键数据泄露风险。盛科国仪自主研发的智能测试系统,实现了软硬件全面国产化替代,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装上了安全可靠的“国产听诊器”。
公司董事长刘南洋原为美国国家仪器公司东北区域大客户经理,拥有十余年高端仪器测试设备研发及销售经验。在全球化背景下,他敏锐察觉到国产数据采集设备的迫切需求,带领团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据他介绍,“我们的数据采集设备在电压精度、分辨率、采样率等关键指标上完全对标进口设备。由于实现国产化,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至少50%。”
拨投结合
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沈阳产研院)创新推出的“拨投结合”模式,为盛科国仪这类硬科技初创企业注入了关键动能。公司成立初期,沈阳产研院投资20万元占股10%,同时根据研发协议分阶段拨付研发资金860万元,有效解决了项目早期融资难、团队人员不足等困境。
刘南洋表示:“‘拨投结合’为我们初创团队提供了宽松的科创环境。以团队为主导的股权激励点燃了创业激情,风险共担的支持模式帮助我们平稳度过了最危险的初创期。”刘南洋团队以180万元的注册实缴资金,获得了盛科国仪90%的股权及沈阳产研院880万元的拨投资金,极大激发了团队的创业积极性。
技术实力过硬
国产系统实现微秒级响应
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支持下,盛科国仪的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研发的智能测试系统平台主要用于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进气道振动、喘震等测试,测量精度达到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五,每秒可采集20万次数据,响应速度达微秒级,性能指标完全媲美进口设备。
目前,公司已为中国航发燃机等客户量身研发多套发动机脉动测试系统及传感器。 ,沈阳企业为尖端设备装上“国产听诊器”)同时,企业还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路跑项目、航天某院脑机接口芯片测试系统等重点项目。经过两年的运营,公司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实现了技术创新与市场回报的双丰收。
创新引领
培育科创“种子选手”
与传统科技金融投资追求低风险、高回报不同,“拨投结合”将财政拨款的“公益性”与市场投资的“导向性”有机结合。前期政府通过注册资本金支持科创团队成立公司,助力“小树苗”扎根;后期财政拨款可转化为一定比例股权,以市场化逻辑引导公司健康发展。
这一模式专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不仅破解了初创团队早期融资难题,还通过让项目团队控股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截至目前,沈阳产研院已通过该模式培育20多家专业项目公司,研发支持金额近2亿元,累计获得专利122项,集聚博士等高端人才70余人,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领域的“种子选手”。
为了项目能走得更远,沈阳产研院注重资金使用效能,推动“拨投结合”与“投贷联动”等多种模式综合运用,为团队提供全周期资金支持。这种全方位的培育体系,正助力越来越多的“沈阳造”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