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11月22日,沈阳怪坡国际滑雪场率先“开板”,拉开了沈阳滑雪季的序幕,吸引众多滑雪爱好者感受今冬第一滑。
作为冰雪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滑雪、滑冰等一直承担着“点火”重任。如今,“火”已点燃,如何烧旺成为关键。在哈尔滨、长春凭借先天冰雪资源抢占先机之际,沈阳如何才能“杀出重围”呢?答案或许不在硬碰硬的资源比拼,而在独辟蹊径的“错位竞争”。
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依托,涵盖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制造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东边不亮西边亮”,“特色牌”破解“同质化”。
沈阳的突围,首在“场景融合”而非“项目叠加”。比如,做好“冰雪+温泉+烧烤”的组合,不能靠简单的元素拼凑,而要对消费爽点进行精准拿捏——滑雪的酣畅与温泉的舒缓形成“冷热对冲”,冰雪的凛冽与烧烤的烟火构成“感官互补”。不妨想象一下:白天在滑雪场驰骋,夜间赴洗浴中心解乏,馋了就围炉烤串交流滑雪趣事,让“滑雪不止于滑雪”,形成“一次体验,多重记忆”的独特标签。
文化赋能是沈阳冰雪经济的“核心密码”。相较于哈尔滨的异域风情、长春的都市冰雪,沈阳的文化根基更具独特性。老工业基地的厂房、烟囱可改造为“工业冰雪主题公园”,打造“硬核冰雪”场景;民族文化资源可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们身着传统服饰参与冰上蹴鞠、雪地围猎等复古项目。文化赋能的本质,就是让沈阳冰雪摆脱“运动工具”的单一属性,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文化IP”,当游客想到“有故事的冰雪”,便自然联想到沈阳。 ,冰雪经济需要“差异化”)
企业内功则是差异化落地的“坚实底座”。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国企改革的成熟经验,可将其转化为冰雪产业的发展动能:推动冰雪装备制造相关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创新活力,研发适配南方游客的轻量化滑雪装备;引导文旅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建立以消费体验为核心的考核机制,避免“重投入、轻服务”的粗放发展。唯有企业具备自主创新的动力与能力,才能持续产出“冰雪+工业”“冰雪+非遗”等特色产品,让差异化从政策构想变为市场现实。
冰雪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体验经济的竞争。沈阳不必困于自然禀赋的不足,而应聚焦于创造独一无二的冰雪体验,通过“体验差异化、文化独特性、产业内生力”,将纬度短板转化为创新长板,让“到沈阳滑雪,享盛京暖冬”成为游客的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