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25岁勇敢裸辞大厂,半年实现财务自由”“年薪百万却身心俱疲,我终于跳出牢笼”……如今打开社交平台,这类“大厂离职”主题帖文有很多。它们往往以极具冲击力的标题、细节饱满的故事引发共鸣,收获数万点赞。然而深入核查便会发现,不少帖文背后并无真实的大厂从业经历,而是博主为引流获利精心编造的剧本。这种虚构身份的流量投机行为,不仅污染网络信息环境,更折射出值得警惕的价值偏差,亟须多方合力纠偏。
虚构“大厂离职”叙事的泛滥,本质是流量崇拜下的畸形利益驱动。在流量即收益的错误认知主导下,部分博主精准拿捏公众心理制造情绪爆点。一方面,大厂身份被不少人视为拥有较高的社交地位。这种社会认知使“大厂离职”天然具备话题张力,既暗含放弃良好待遇的勇气叙事,又契合部分人对“内卷”的吐槽心理,易引发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客观上助推了这类内容传播,越是极端化表述、戏剧化情节,越容易获得流量倾斜。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虚假叙事正在对个人认知与社会心态产生多重负面影响。对职场新人而言,那些裸辞即逆袭的虚假故事,刻意淡化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与裸辞的现实风险,可能诱导缺乏经验者做出冲动决策。对社会认知而言,虚假帖文扭曲了正常的职业价值观。事实上,大厂既有着完善的培养体系,也存在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离职本是基于个人发展的理性选择,却被异化为博取流量的戏剧冲突。更严重的是,这种造假行为会透支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础,当亲历故事频频被证伪,公众对真实职场分享、社会议题讨论的信任度也会随之下降。
虚假“大厂离职”帖文的蔓延,暴露出平台监管、行业自律与公众认知的多重短板。从平台角度看,尽管多数平台设有内容审核机制,但对身份真实性的核查仍存在漏洞。相较于明显的违法违规内容,虚构职业经历的帖文更具隐蔽性,仅靠关键词筛查难以有效识别,且部分平台受流量至上的商业利益驱动,对这类高热度内容存在审核放水倾向。从行业层面看,自媒体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的自律规范,部分从业者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将引流获利置于信息真实性之上,甚至形成造假成本低、收益高的错误导向。从公众层面看,部分网民对情绪价值的需求远超对信息真实性的考量,容易被感同身受的叙事打动而丧失辨别能力。
整治“大厂离职”叙事造假乱象,绝非单一环节的治理,而需构建平台主责、监管发力、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关键枢纽,必须压实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完善审核机制,对涉及特定企业、职业身份的分享类内容,建立身份核验备案制度,对无法证实身份的帖文标注“未核实”标识;另一方面要优化算法推荐逻辑,改变唯流量论的推荐导向,将内容真实性、价值导向纳入推荐权重,让优质真实的内容获得更多曝光。监管部门则需强化精准执法,对批量造假、恶意引流的账号及背后团队加大查处力度,通过典型案例曝光形成震慑,同时完善相关法规,明确虚构职业身份引流的法律边界,让造假者付出应有代价。
破除“大厂叙事”造假迷思,更需要全社会重塑理性认知。对职场人而言,应清醒认识到职业选择的核心是个人价值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无论是入职大厂还是选择离职,都应建立在理性规划基础上,而非被网络虚假故事裹挟。对内容创作者而言,唯有坚守诚信操守,创作有思想、有温度的内容,才能获得长久发展。对公众而言,要养成“多方核实、理性判断”的信息接收习惯,既要警惕“标题党”的情绪煽动,也要避免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大厂离职”类帖文的造假乱象,看似是个体的流量投机,实则侵蚀着网络生态的健康根基。唯有让真实成为内容创作的刚性约束,让理性成为公众认知的主流导向,才能遏制流量崇拜的畸形蔓延,让网络空间真正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为社会发展传递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