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精品创作。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家级文学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16年利润仅3千万元到从2018年起连续7年利润破亿元,近4年连续破2亿元,再到2024实现利润2.3亿元。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如何做到通过出版的主业持续收益,在新时代又是如何拓展出版版图,进行创新实践的?
一大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等工作人员就赶到印刷厂,对要出炉的新书进行封面、图样颜色等的校正,在测试多个方案后,调整到最佳效果,再进行批量印制。
人民文学出版社美编室副主任陶雷介绍,从约稿到初审、复审、终审,还要有一校、二校、三校等,每一道工序都会让质量得到一个提升。
每本新书最后印刷成册都要经过层层把关,从这里送达到读者手中的书籍,不仅内容要丰厚、装帧更要精美,为的是更好地增强读者阅读的沉浸感。
作为中国文学出版的“国家队”,以优质的内容、精良的印制,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始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立身之本。在建社之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创了古典文学典籍校勘注释模式,组织校注的“四大名著”奠定了新中国古典文学出版基础。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小说编辑部主任胡文骏表示,从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水浒》开始,在后续几年当中,把四部小说用一种当时是开创先河的方式整理出来,就是加标点、校刊文字、加注释,加起来有几千条。
几十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不断加入整理成果,已经成为读者心中最权威版本的“长销书”。在现代文学领域,人民文学出版社率先出版《鲁迅全集》《巴金文集》等名家作品集,是现代作家文集出版的开创者。当代文学上,推出《白鹿原》《尘埃落定》等茅盾文学奖佳作。
经过70余年的发展,人民文学出版社积累了海量的优质版权资源,至今累计出版图书两万余种,累计发行图书超过12亿册。
近年来,出版业遭遇市场、渠道和核心技术冲击。为了应对这些新变化,人民文学出版社从线下书店、传统电商积极拓展新媒体内容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我与地坛》《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多部作品,成为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超级畅销书。
随着年轻人阅读日趋碎片化,纸质图书的销售正面临着重重挑战。人民文学出版社瞄准年轻人喜爱的网络文学内容,挖掘类型文学优质作品开拓市场疆土。202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新书销售码洋1.9亿元,仅类型文学就突破9000万元,占比40%。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介绍,像科幻文学,2004年他们出版了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2015年推出的《九州缥缈录》是人文社出版的第一本原创的奇幻长篇小说。以这个为起点,类型文学这个板块不断壮大,要不断培养年轻的读者,他们爱阅读、爱长阅读。
面对行业下行压力与技术浪潮叠加的双重考验,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打造“人文读书声”有声书平台,推出四大名著有声版等,进行出版数字化的尝试和实践。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表示,这些年,他们一直在把优质版权资源做转“化”工作,比如电子书,有声书是数字化,差不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25年收益将近2000万元。
从“图书制造者”到“知识生态运营商”,如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利用优质版权资源,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边界。从纸质书扩展至“内容+服务”,延展融入文创、教育、影视、文旅等多元业态,让文学能以多样的形态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臧永清表示,从整个的选题的产生到成书,到最后的销售,思路首先要创新。现在,新业务也要不断创新和变化,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对于文学品质的要求、对工匠精神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