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在聚奎书院 触摸信仰的温度

江津聚奎中学校高二年级21班 郑誉

指导老师:张瑞

站在鹤年堂斑驳的青灰砖墙前,我用手心触摸着“奋乎百世”四个大字的深刻纹路。九十六载风雨未能磨平这些笔画的棱角,一如岁月从未冷却红岩精神的炽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在聚奎书院的这堂思政课里,触摸到了信仰最真实的温度。

1939年夏,正是在这间十余平方米的陋室中,有人写下《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当我站在复原的旧居前,仿佛看见那人披着单衣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我抽到了“抗战学生”的卡片,用重庆话大声回答:“我要像《红岩》里的成岗那样,把青春献给光明!”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红岩精神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无数具体的人生选择——是邓燮康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的决绝,是冯玉祥将军在演讲时震落的汗珠,更是十位学长投笔从戎时留下的血书。

周光召院士的展区总是围满同学。那个在臭虫肆虐的宿舍里坚持演算的少年,与后来在西北戈壁隐姓埋名的科学家身影渐渐重合。当视频中响起“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话语时,我想起《红岩》中何敬平的箴言:“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不同的战场,同样的担当。课后我在留言墙上写下:“您用算盘计算星辰轨迹/我们用代码编写未来诗篇/红岩精神永远是导航的北斗”。

最震撼的是在“红色家谱”展板前的发现。从晚清实业救国的邓鹤年到参加地下党的邓燮康,这个家族四代人的选择诠释了“家是最小国”的真谛。这让我想起《红岩》中的诗句:“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无数个这样的家庭,用生命绣出了新中国的黎明。

宣誓环节,我们面对党旗举起右拳。“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誓言在礼堂回荡,我听见自己的声音与墙上革命先辈的寄语产生奇妙的共鸣。这一刻,鹤年堂的砖缝里仿佛渗出了《红岩》里描写的“狱中八条”,周光召的草稿纸上浮现出“烈火中永生”的字句,它们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奔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密码。

夕阳西下时,我独自在“顶天立地”的石刻前驻足。忽然,一片红叶飘落肩头,我小心翼翼地将它夹进课本。这大概就是红岩精神最动人的传承——当00后的我们与百年前的先辈仰望同一片星空时,那星光永远指引着同一个方向。就像老师说的:红岩的星火从未熄灭,它只是化作了千万盏心灯,照亮着新时代的长征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在聚奎书院 触摸信仰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