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天冷多穿点,别感冒了。”这句冬日里的叮嘱,几乎是每个人成长中都听过的关怀。感冒真是“冻”出来的吗?
感冒的“敌人”是病毒
感冒的核心病因是病毒感染,目前已知能引发感冒的病毒超200种,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这些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衣服无法阻挡病毒进入呼吸道,这是“多穿点防感冒”的关键认知误区。
目前,临床尚无能直接预防感冒的药物(流感疫苗针对流感病毒,与普通感冒无关)。
药物在感冒中的作用,主要是对症治疗,无法杀灭感冒病毒,更无法通过多穿衣服的方式替代。
受凉间接增加感染风险
低温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感冒,但受凉会通过影响身体状态,间接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这也是多穿衣服的意义所在。
减少身体对“防御资源”的额外消耗 人体维持正常体温需要能量,受凉时身体会优先将能量用于产热,可能间接降低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应答效率”。此时若接触感冒病毒,身体清除病毒的速度变慢,病毒更容易大量繁殖引发症状。而多穿衣服通过维持体温稳定,能让免疫系统更专注于对抗病毒,从源头减少“需要用药缓解症状”的可能。
避免加重药物代谢负担 若已出现感冒早期症状,受凉可能导致症状加重,进而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联合用药。
药物进入人体后需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额外用药会增加肝肾负担,而合理保暖能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帮助减少药物使用。
防感冒需避开药物误区
误区1:提前吃感冒药预防 多数感冒药含抗组胺成分,提前服用不仅无法预防病毒感染,还可能引发嗜睡、口干等副作用,影响日常活动。含解热镇痛成分的药物长期服用,还可能损伤胃黏膜或肝肾功能。
误区2:受凉了,赶紧吃抗生素防感冒 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感染,对感冒病毒完全无效。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
误区3:多种感冒药一起吃好得快 不同感冒药可能含相同成分,同时服用易导致成分过量,属于严重用药错误。
合理用药+预防措施是关键
合理保暖 重点保护头部、颈部、腹部,但无需过度包裹,避免出汗。
用药遵循“对症、适量、短期”原则 仅出现轻微鼻塞、咽干时,可先不用药,多喝温水、注意休息;发热(体温≥38.5℃)或头痛、肌肉酸痛明显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服用;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如高热不退、胸闷),需及时就医。
从源头减少病毒接触 要做到勤洗手,在人群密集处戴口罩,这些措施比多穿衣服更能直接降低感冒风险。
(张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