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
1
当思考变成一种消耗
容易焦虑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叫作“穷思竭虑”:过度反复思考某个问题,陷入无休止的忧虑。
过度思虑,会让思考成为一种消耗:明明身体已经很疲惫,大脑却像失控的陀螺停不下来——反复回想自己说过的话、担心未完成的工作、纠结别人的一个眼神……这种停不下来的过度思考,就像陷入沼泽,越挣扎越深陷。
正常的思考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但过度思虑却成了锁住自己的枷锁。那些纠缠不休的念头,看似无形,却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令人透不过气。长久下去,我们的心情与状态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2
我们为什么难以停止“过度思虑”?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焦虑,总是“穷思竭虑”的人,请不要因此责备自己,更不要因为自己“穷思竭虑”而再次陷入焦虑。
其实,过度思虑只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我们本能地希望通过反复思考来获得控制感,试图在头脑中“演练”来应对所有可能性。总是容易过度思虑的人会认为,只要想得足够多就能避免所有风险,就能消除不确定性。
追求完美的人尤其容易陷入这个循环。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害怕犯错,于是更倾向于用反复思考来寻求心理安慰。
然而,当我们试图用思考消除所有不确定性时,反而把自己困在了思维的迷宫里。思考得越多,焦虑也就越严重,反而离真正解决问题越远。
3
停止“穷思竭虑”试试这几种方法
尝试让思维暂停。当意识到自己又开始过度思虑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的体验上,让思维暂停。试试感受呼吸的节奏、注意周围的声音、观察环境的细节。这种简单的注意力转移,能有效打破过度思考的“恶性循环”。
练习“接纳不完美”。告诉自己“允许自己犯错,允许事情悬而未决,允许自己失败”。当我们降低对完美的苛求,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思虑。毕竟,真实的生命本就充满不确定性,这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用行动代替空想。当你开始反复琢磨一件事时,不妨问自己:“这个思考对解决问题有实际帮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立即转向具体行动。无论是整理房间、外出散步,还是开始一项简单的工作,行动自有一种力量,能带我们走出思维的迷宫。
今天开始
试着给心灵“松绑”
在思考与行动间找到平衡
活出从容自在的人生
(来源:人民日报夜读,综合洞见、科普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