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甘快看】竞速强省会19|红古:以“小县大城”奔赴强省会大成

  央广网兰州11月23日消息(记者魏晋雪 见习记者罗赟鹏)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远郊的红古区,辖3个街道、4个镇,14.38万人在这片567.6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红古区国土面积大,农村人口占比高,城镇化率略低,使得其发展模式与“画风”明显不同于主城其他四区。

  2024年12月,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张晓强在调研红古区时提出,红古区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立足连接甘青两省的地缘优势,积极探索“小县大城”发展模式。

  “小县大城”是把县城作为增长极,形成强大动力源,以增强县城集聚辐射能力,带动城乡融合。大城应该大在哪儿?构筑大城的抓手是什么?城进村不“衰”,红古又将如何解题?

红古区兰州铝业生产厂区(央广网发 红古区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托起大城“势”

  红古区作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自2013年以来,已累计关闭小煤窑29家,清理煤场330余家,矿区开采规模缩减超70%。据介绍,在转型之前红古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不足60%。

  面对资源枯竭,以及高耗能、高污染带来的发展困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是红古的必答题,也是其强城区增动能的关键所在。

  盘清产业家底是转型发展的第一步。2024年开始,红古区依托煤炭、电力、建材等扎实的传统产业基础,重点发力高端炭素、有色冶金等7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百亿级工业园区。

  “聚焦产业升级,红古区全力构建‘6+x’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实施兰铝自备电厂三改联动、方大炭素焙烧厂3号浸渍线改造等项目;另一方面,培育新兴产业,如5万吨再生铝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还新培育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绿色工厂,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红古区工信局工业办主任张一民介绍。

  近两年,兰州铝业因转型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兰州铝业有限公司质量检验中心,新引进的煤质智能管控系统高效作业,在实现对煤炭采、制、化、存、取智能化的同时,降低了劳动成本和人为因素干预,改善了制样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打造了煤质管理新模式。

  2025年,兰州铝业有限公司投资近3亿元,实施了智能工厂等5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有力促进有色冶金行业延链补链强链。

  大城建设也为红古区建筑行业带来了发展机会。“2024年以来,区内14家入库建筑企业累计承揽项目23个,总投资达7.81亿元,通过项目拉动、企业培育和服务优化,实现规模与效益双突破。”红古区住建局副局长袁崇智说,红古区还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带动民生改善与产业升级,累计投资5.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71个、269栋楼,面积105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2965户。

  “通过完善供热、供水、排水设施,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为建筑材料、施工服务等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袁崇智说。

  据悉,今年1—5月,红古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64亿元,推进工业项目31个,总投资89.56亿元,保持了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2024年,红古区城镇化率达79.02%,较上年提升1.06个百分点。2025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187元、25927元,分别增长4.9%和6.4%。

红古区工业生产厂区一景(央广网发 红古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增人口到聚人才

  人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而兴。

  红古的产业发展,吸引着人才向城市聚集;而做好“引育留人”,才会让更多进入城市的人群有业可依。

  对接企业,统计招聘岗位信息;走访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了解就业情况;关心就业平台信息发布情况,确保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能准确及时触达就业人群……每逢毕业季,红古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房德权手机上工作信息的发送和回复就会变得更多,基本是在处理区域内青年就业问题。

  “就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我们坚持就业优先,以‘政策护航、服务提质、技能赋能、创业带动’四轮驱动,助力百姓们能够早日实现稳定就业。”房德权说。

  据统计,2024年以来,红古区搭建线上线下宣传矩阵,助力883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依托“就业援助月”等品牌活动与“1+5+22”零工服务体系,新增城镇就业5891人;推行“订单式”技能培训38个班次,培训3091人次;优化创业信贷流程,发放26笔共2522万元贷款,带动156人就业。

  “我们还围绕引、育、用、留全链条精准发力,持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生态。开展‘集中式引才’‘组团赴外引才’及兰州大学专项引才等5场活动,成功引进61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其中本科学历45人、研究生学历16人,更揽获7名‘双一流’高校人才,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房德权介绍。

  随着人口聚集城镇,红古商业建设也提档增速。

  “我们通过商贸招商引入20余个连锁品牌,新增商业综合体2个,培育省级示范步行街2条,带动商贸服务业集聚,服务业占比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红古区商务局副局长黄爱君说。

  2025年,红古区通过消费品以旧换新专项资金,累计发放补贴资金达255.65万元,有效带动消费约1800万元,惠及民众约14万人。今年前三季度,红古区开展“畅享红古·乐购金城”等促消费活动 12 场次。同期数据显示,红古区实现三产增加值40.82亿元、同比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55亿元、增速2.9%,消费市场保持稳步增长。

  在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方面,2025年红古区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新增窑街片区6个社区的创建工作,已累计建成17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实现城区全覆盖,消费便利度显著提升,为争取2026年实现全覆盖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古区还加强商业网络建设,将4个乡镇商贸中心提档升级的同时,构建“1个区级物流中心+4个乡镇配送站+N个村级服务点”三级流通网络,发展新型村级便利店25家,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效率提升40%。

  与此同时,在建好城乡商业网络的基础上,红古区成功引进12家物流企业入驻甘青大通道物流基地,建成冷链仓储设施6.5万吨,推动物流产业规模化发展。

红古区工业生产厂区一景(央广网发 红古区委宣传部供图)

  城进村不“衰”,红古如何解题?

  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在村庄间延伸,构建出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路网。近年来,红古区积极推动城乡交通建设,建成平安镇凤凰路东延、夹滩一路等道路提升项目,加快推进平安镇滨河西路、红古镇旋子等管网基础配套工程。

  截至2024年底,红古区农村公路总里程550.264公里、桥梁18座594.26延米,公路管养率100%,全区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乡镇通三级路、通邮路全覆盖,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提供便利,促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道路畅通,产业便从城镇延伸到了田间地头。

  在红古区平安镇上滩村,连日来农户们将自家地里采摘的蔬菜,通过选根、净菜、打包、拉运、装箱等工序后,输送到村上的冷库拉运中心储存,而后再销往各地。村上冷库拉运中心的建成,不仅能高效吸纳当地蔬菜,稳定菜品价格,解决农户销售问题,还增加了就业岗位,让一些农户有了增收的途径。

红古区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央广网发 红古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我区主要以‘精细蔬菜、优质果品、高效养殖、农产品加工’为四大主导产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94万亩,总产量达到28.6万吨,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常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的生产格局。”红古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宝赟介绍。

  据了解,红古区聚焦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实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加快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畜禽育种创新提升及产业化开发、设施农业改造提升等11个项目,设施农业总面积突破1万亩,占到兰州市设施农业面积六分之一。

  红古区还坚持把农村人才培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关键举措,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线上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农民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截至目前,红古区举办纳米铁微肥示范推广、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农业田间管理、农业实用技术、高素质农民等培训班15场(次),培训人数1000人。”李宝赟说。

  “今年6.17万亩‘高原夏菜’实现丰产丰收,上半年实现一产增加值3.2亿元、增长6.5%。”李宝赟说。

  此外,红古区进一步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切实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了解,2024年,红古区全面开展农房抗震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累计投入区级农村房屋抗震改造补助资金50万元,实施农房抗震改造28户。完成农村厕所粪污集中处理项目3个,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284座。

  今年以来,红古区结合乡村示范带建设,累计清理、拆除和整治乱建乱占点位共4628处,建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1210个,累计栽植各类苗木30万株,打造5条乡村绿色廊道,“村点出彩、沿线靓丽、连片成景”的美好图景已见雏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甘快看】竞速强省会19|红古:以“小县大城”奔赴强省会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