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的镇街、村居里,活跃着一批村级生态环境监督员,他们每天在一线巡查,检查畜禽养殖场所、企业排污口,解决村民环保投诉,协助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执法和监督工作,将环境监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
为解决基层生态环境监管人员不足、覆盖不全面、投诉处置不及时等问题,阳江市创新实施村级生态环境监督员制度,在阳西县和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试点,构建起“网格化覆盖、专业化履职、制度化保障”的现代化基层环境治理体系,成功实现了基层治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从单一监管向多元共治的深刻转变。
织密“一张网格”,实现监管触角全域覆盖
“现在试点的每个村都有一个监管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管全覆盖。”阳江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说,阳江坚持“一村一员、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通过科学顶层设计,实现监管网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跃升。
阳江采取“试点先行、全域推广”路径,先是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在平冈镇17个村(居)委会完成区域探索,随后阳西县迅速在8个镇143个村(社区、渔委会)实现全域覆盖,形成了可复制的推广模式。
在人员选聘上,优先选择本土人员,突出“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严把选聘关,保证人员的素质,如阳西县公开选聘的143名监督员平均年龄45岁,最小年龄20岁,兼具基层经验与履职活力,确保了队伍的战斗力和亲和力。
通过颁发聘书、持证上岗,并建立微信群等扁平化指挥调度平台,阳江在人员管理上,实现管理规范化与信息传递实时化,真正将监管触角延伸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赋能“三员一体”,构建闭环治理新范式
“我们对监督员的定位是‘侦察兵、调解员、宣传员’。”阳江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表示,通过三重角色有机融合、协同发力,阳江在基层生态环境监管上形成“发现—化解—预防”的治理闭环,实现了治理效能的倍增。
监督员发挥本土优势,在日常工作中充当“侦察兵”的角色,聚焦畜禽养殖等重点领域靶向巡查、精准溯源,今年阳西县、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两地累计巡查4600多次,并通过“线索分类处置”机制,构建“发现—上报—处置—反馈”全链条,使基层污染响应效率得到提升。如阳西县移交立案、自行调处、督办整改(立行立改)共计2779宗,其中利用监督员精准摸清大泉国考断面污染风险点,及时上报堵漏补短。
乡村属于熟人社会,监督员凭借地缘优势,有效充当“调解员”的角色,在源头上将大量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今年以来,阳西县就地调处矛盾3974宗,占问题总量99.7%,实现了“小事不出村”,显著节约了行政成本。
活动在各乡村的监督员还是流动的“宣传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培训宣讲,潜移默化提升村民的环境意识。不仅如此,阳西县监督员创新激励方式,通过“环保积分商城”“红黑榜”的举措,将政策法规转化为村民自觉行动,使村民环保知晓率达90%以上,变被动监管为主动预防。
筑牢“制度基础”,保障治理体系可持续性
为确保监督员制度“建得起、稳得住、能长效”,阳江市还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支撑保障体系。
“我们采取培训与激励双轮驱动的模式,解决监督员‘不愿为、不能为’问题。”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分局工作人员表示,生态环境监管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开展常态化培训,编制《巡查工作指引》,对日常巡查工作的重点、内容、流程等进行规范指引,有效提升监督员的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分等次挂钩绩效与续聘资格的考核激励,以及安排体检的权益保障,增强职业认同感,激发内生动力。“我们县区财政每月对监督员还发放300元的补助。”
为规范监督员的工资,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通过数字赋能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促进“高效为、规范为”。依托微信平台实现线索“一键上报、远程调度”,不仅提升效率,更实现了过程留痕、数据溯源,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同时,将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成功经验迅速制度化并在全市推广,确保了政策的连贯性和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