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湘伴丨如何保障湖南有电用、用得起、用得好?听听湖南电网青年的思考

湘伴按:

能源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牛鼻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湘办青思享 轻松学百分”第62期学习交流活动,180多位嘉宾青年聚焦新型能源专题开展了分享交流。

湖南省委办公厅“湘办党建”与湖南日报“湘伴”携手打造的专栏《青年思享汇》,今天推出第九期,邀请一名国网湖南超高压变电公司的青年分享他的思考:新型电力系统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对湖南至关重要?

“青思享”活动现场。

电,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进入人工智能时代,“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已成为共识。当AI遍布世界每个角落时,没有电,一切算力都是空中楼阁。

目前,有消息称,湖南已建成总算力为10453PFlops,年耗电量达百亿度级别,而根据相关统计,去年全省用电量大概是2400亿度。电量充足、电价亲民、电网稳定,是我们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朴素愿望。

什么是新型电力系统?

传统电网中,电从发电厂单向输送到用户,电网充当“搬运工”。而新型电力系统,则像一个“立体、智能、多向互动的电力交通网”。其“新”体现在五个方面:

主角换了。过去电源侧以煤电为主,未来新能源将挑大梁,煤电转为支撑保障角色。

11月17日,娄底东站货场,工作人员在有序转运电煤。吴永华 摄(湖南图片库)

用户成为生产者。比如,电动汽车可向电网反向送电,家里安装光伏板可以实现自发自用。

电网从“单向交通”变为“双向立交桥”,从“人工调度”升级为“智能调度”。今年前三季度,省内电动汽车充电量同比增长47.1%。未来,电动汽车、储能站何时充电放电,电网可双向灵活调度,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的统筹管理。

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给电网装上“超级大脑”。从特高压换流站,到家里的电表,均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电真正成为商品。通过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特大型电网,在全国范围内买卖更自由、流通更高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为什么要拥抱新型电力系统?

从国家战略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亟须通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来解决,而新型电力系统正是关键支撑。

11月19日,道县洪塘营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组迎风运转。蒋克青 摄(湖南图片库)

从湖南现实看,我省能源电力系统存在“先天不足”与“后天压力”。比如,电价不够便宜、电量不够富余、用电结构特殊保供压力大、极端天气频发。破解这些难题,电力系统必须再转型、再升级。

笔者认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既能解决“有电用”的问题,还能实现“用得起”“用得好”,是湖南能源局面的“硬支撑”。同时,它将带动先进储能、电力电子、能源大数据等产业链发展,高度契合我省打造“三个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对湖南而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湖南如何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打好电力保供攻坚战,破解用电“够不够”。

强电网,建通道。今年投产的“宁电入湘”特高压工程,用塞上的风和光点亮了湖南的灯和景。目前,湖南共建成跨省跨区特高压通道4条,正积极争取第三、第四回特高压直流入湘,推动与广东、贵州的互联工程。

03:37

挖潜能,保发电。对内,服务好永州电厂、华容电厂等大容量机组投产,优化水库调度,“用好每一滴水”。对外,今年迎峰度夏期间争取外省电力超1200万千瓦时,相当于支撑近四分之一省内用电需求。

保底线,优管理。推行峰谷分时电价,引导企业错峰用电;建立需求响应机制,提前与企业签协议,万一出现电网紧张情况,可请求企业主动降低用电负荷;坚持有序用电,优先保障民生用电。

运用经济高效平衡术,应对用电“贵不贵”。

降成本。多渠道采购省外低价电,努力协商议价。去年,全省工商业电价平均下降近5分钱,为企业减负57亿元。

位于长沙县的南昌至长沙1000千伏特高压潇湘变电站。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通讯员 李游 摄

优化电价政策。完善分时电价政策,将中午太阳能充沛时段设为低谷电价,既方便企业生产,又促进光伏发电的消纳。

规范供电环节。 改造工业园区转供电模式,企业电价下降8%-10%,下一步将在全省推广。

打造清洁低碳示范区,引领能源“绿不绿”。

全面推进“三区三厅”示范工程建设。“三区”即长沙橘子洲示范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湘江科学城示范区;“三厅”即湖南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橘子洲零碳能源体验厅、湘江科学城展示厅。

比如,湖南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是全国首个系统展示建设成效和先进技术的综合体。橘子洲建成全国首批零碳岛屿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探索园区综合能源运营新模式。此外,湖南还在试点区域全绿电运行示范,建设智慧农网,探索数智电网赋能。

8月21日,湖南石化己内酰胺新区办公区绿化带光伏电站施工现场,工人在安装光伏板。彭展 李翼骏 摄(湖南图片库)

这些示范项目探索了不同场景下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路径。简单地说,就是房顶有光伏发电,隔壁有储能电站,出门有电动汽车和充电桩,整个电网自动控制,用不完的电还可以卖给电网。

立足湖南实际,笔者有三点建议:

强化省级顶层设计,加快跨省输电通道建设,使湖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购买更多西北、西南地区的绿色低价电。

理顺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和新能源全面入市,让绿色转型红利惠及全社会。

构建鼓励创新的监管环境,对虚拟电厂、用户侧储能等新业态,允许在特定范围内试错、迭代和完善,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10月15日,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镇,施工人员在进行高塔架线作业。曹正平 彭国平 摄(湖南图片库)

笔者在交流活动现场倾听了嘉宾分享,更加深刻认识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必须把握四个关键维度:

战略引领,紧扣“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二十字方针,以系统思维统筹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

问题导向,精准破解湖南“缺煤无油乏气”的能源困局,通过特高压电网建设、跨省电力互济、需求侧管理等组合拳,实现从“缺电”到“电等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创新驱动,发挥抽水蓄能资源、储能产业链、数字技术等独特优势,打造“三区三厅”等标杆项目,形成可推广的湖南方案;

市场赋能,通过电价机制改革、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激发活力,让绿色转型红利惠及全社会。

来源:湘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湘伴丨如何保障湖南有电用、用得起、用得好?听听湖南电网青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