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信阳发布
最近“辞家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
这句话火上热搜,
短短十四个字,像一把温柔的钩子,
勾起了无数在外漂泊游子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争气的日子里,太多瞬间,
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信阳。
在外“争气”的日子,总是脚步匆匆,端着咖啡,
来不及细品,就得赶赴下一场忙碌。
有时候,会格外想念浉河边的午后。
在路边茶座和好友就着斑驳的树影,
聊最新的电影,
聊家门口新开的特色小吃店。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
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
这种“闲散”,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浉河公园的步道上,无论何时去,
都能看到一幅幅惬意的生活画卷。
有人在悠闲地漫步闲谈,分享着家长里短;
有人在慢跑健身,挥洒着汗水。
这种“随意感”,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信阳,一个不经意的拐角,
就能邂逅别样的惊喜。
老厂房的砖墙上,爬满了盛开的蔷薇,
一眼望进去,里面已经摇身一变,
开起了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屋、茶屋。
废弃的旧仓库,经过改造,
成了年轻人挥洒创意的文创空间。
大家总说信阳的春天美,
其实,平时走在信阳的街上,
处处都藏着浪漫的小惊喜。
公交站台精心绘制着信阳的山水风景,
路边的窨井盖也被画上了可爱的图案。
这种“小细节”,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还有信阳那韵味各不相同的山水。
乘上南湾湖的游船,
碧波荡漾,仿佛能直抵“江南水乡”;
站在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山顶,
云雾缭绕,恰似置身仙境;
走进郝堂村,那古朴的村落,
青瓦白墙,又仿佛穿越到了宁静的“苗寨”。
这种“百变”的山水,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从气势恢宏的信阳博物馆,
到藏在小巷子里的民间专题馆,
从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的珍贵文物,
到城阳城遗址博物馆里的历史遗迹,
那一座座博物馆,就像一部部生动的史书,
每次去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
这种浓厚的“历史感”,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想念家门口的“城市书房”,
那些为了“争气”备考的日子里,
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轻柔地落在书页上。
身边有学生写作业时笔尖的沙沙声,
也有老人翻阅报纸时纸张的哗哗声。
大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却又共同享受着这份静谧与知识的滋养。
这种触手可及的“文化气”,
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走在街头,胜利路步行街、
小南门、新申河小吃街,
每个地名都承载着信阳人的记忆,
每个角落都藏着一段故事。
而这些,对于我们信阳人来说,
不过是从小听到大的家常。
这种随口一提的“故事感”,
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加班到饥肠辘辘时,
总会想起深夜家楼下的小摊。
虽然总是排着长队,
但看着热气腾腾的羊肉串在滋滋冒油,
空气中弥漫着孜然与椒盐的香味,
心里就只剩“又加餐了”的小确幸。
这种“负罪感”,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还有那碗热气腾腾的信阳热干面,
金黄的面条淋上红油,
配上爽脆的豆芽、翠绿的葱花,
搅拌均匀后,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又或是那碗鲜香的固始鹅块,
大块的鹅肉炖煮得软烂入味,汤汁浓郁醇厚,
喝上一口汤,吃上一口肉,
就是日常一顿“扎实”的美餐。
这种“满足感”,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还有老家的糍粑,软糯香甜,带着淡淡的米香。
每次打电话回家,
那句“等你回来给你做”的牵挂,
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紧紧地系着游子的心。
这种牵挂,恰恰是让人最想念的。
辞家千里的日子,想念信阳的太多太多。
想念它藏在烟火里的温暖,
想念它刻在日常里的惬意,
更想念那些一口就能暖到心底的家乡吃食。
这座城,没有那么多辛苦与焦虑,
它用这些温暖、惬意和烟火气,
成为远飘游子最坚实的后盾。
等下次回家,一定要慢慢走、慢慢吃,
把错过的时光,都补回来。
来源:信阳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