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人 著
未到一个月,就传来宋军败讯。
面对金国,如今的太上皇赵构既有靖康年间身入金营的可怕经历,又有被兀术(完颜宗弼)一路南追的亡魂失魄,自知宋军非金军对手,和议便为必然之事。但恰恰出生于靖康二年(1127)的赵昚与之不同,他虽自幼居于王府,却对耳闻的“靖康之耻”和金军的掠地夺民深为痛恨,很早就立下恢复之志,如今身登大宝,便趁完颜雍“新抚其众而不遑远图”之时,动了不如主动北伐占据先机的念头。
有了赵昚旨令,坐镇盱眙的张浚结集八万江淮兵(实际可用之兵只六万),号称二十万,命主管殿前司公事李显忠、建康都统制邵宏渊分两路渡淮。交给李显忠的任务是兵出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北取灵璧(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给邵宏渊的任务是攻取虹县(今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两军的最终目的是合兵夺取旧京开封,以雪靖康前耻。
战事开始还算顺利。四月二十八日,两路大军齐发,李显忠一路旗开得胜,先于陡沟击败金军,后于五月七日收复灵璧;另一路的邵宏渊大军却受阻于虹县城下。李显忠见其久攻不下,遂命灵璧降卒前往虹县,以“守为祸、降为福”为劝,使虹县金将大周仁和蒲察徒穆献城出降。事情非但没有使邵宏渊对李显忠心生感激,反而产生“耻功不自己出”的妒恨。偏偏此时又发生一事,一投降的金军千户向李显忠投诉,称自己的佩刀被邵宏渊部下夺去。李显忠震怒,将邵宏渊那名部下“立斩之”。邵宏渊大为愤恨,二将由此生隙。当李、邵二将合兵攻下宿州后,赵昚在朝中兴奋不已,给张浚手诏写道:“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
李、邵二将同城,矛盾随即公开。按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的说法,收复宿州时,州内军府中“有金三千余两,白银四万余两,绢一万二千匹,钱五万缗,米、豆共粮共六万余石,布袋十七万条,衣绦、枣、羊各一库,酒三库”。李显忠放纵亲信部属恣意搬取,邵宏渊想开仓犒赏士兵却被李显忠拒绝,军士因此不忿,斗志顿减。此外,因邵宏渊未能攻克虹县,张浚命其听命于李显忠。邵宏渊不服,张浚又只得命李、邵二人各统其军,埋下了宿州无最高统帅的隐患。
当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率万余精兵自睢阳趋宿州时,早已移师出城的李显忠列好阵势,颇为自负地说道:“当令十人执一人也。”此役,李显忠虽击败纥石烈志宁,却抵挡不住金河南副统帅孛撒从开封增援而至的十万步骑兵。原本应出兵夹击的邵宏渊不仅按兵不动,还对身边部下说道:“当此盛夏,摇扇于清凉之下,且犹不堪,况烈日中被甲苦战乎?”然而,邵宏渊没料到自己的幸灾乐祸会使军心自此动摇。
李显忠孤军奋战,终于抵敌不住。随着手下统制常吉投降,李显忠被迫收兵。并未出战的邵宏渊之子邵世雄见金军势大,竟率部出逃。雪崩效应由此开始,邵宏渊部下的殿前司马军统制左士渊、统领李彦孚也率部出逃。当李显忠兵败入城后,眼见金军又添右翼万户夹谷清臣率二十万大军增援,自己却等不来一兵一卒,于是他一边奋力抵御一边将深思的大胆谋划告知邵宏渊:“若使诸军相与掎角,自城外掩击,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
不料,邵宏渊见金军势大,对李显忠说:“金添生兵二十万来,倘我军不返,恐不测生变。”李显忠闻言,知邵宏渊无守城之意,自己势单力薄,只得叹息一句“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遂连夜撤军。
夹谷清臣见李显忠弃城,立刻率大军追击,并在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北二十里)追上宋军。结果,十三万宋军一夕大溃,历时仅仅一个月的北伐以“符离之败”画下了一个惨烈的句号。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