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近日,作为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十月”汉学家沙龙——中外文学翻译家对话在京举行。活动将中国文学置于国际视野下,围绕多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作为《三体》《尘埃落定》的西语译者,夏海明成功让刘慈欣、阿来的作品在西语世界绽放光彩。谈及“如何准确传达中国文学的文化内涵”,他认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故事本身就对跨文化读者极具吸引力,翻译家除了熟练驾驭双语,更需精进母语表达能力——唯有让母语读者沉浸于译文的文笔质感,才能助力其深刻理解中文语境下的故事内核。夏海明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中国小说的翻译与推广,把更多优秀中国文学作品推向西语世界。
俄罗斯科学院语言所副研究员玛丽娜·别里科娃分享了自己与中国诗歌的缘分。她以词牌为切入点去理解中国诗歌文化,还结合李清照词作中的经典意象,对比分析其与俄罗斯诗歌意象的异同。她坦言,中国诗歌文字凝练、意蕴深远,是难度极高的翻译题材,唯有具备足够的人生阅历与哲学积淀,才能搭建起精准传递诗意的跨文化桥梁。活动现场,她用俄语深情朗诵了自己译介的多首中国当代诗歌,跨越语言的真挚情感引发全场强烈共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特聘教授余泽民回忆了与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斯洛长达32年的交往,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不仅让他对阅读外文原著产生浓厚兴趣,更指引他最终踏上文学翻译之路。谈及匈牙利语文学作品翻译,他形象比喻道,匈牙利语长句如同俄罗斯套娃,需层层拆解后再用中文精准重构。这种语言间的不对称性既富趣味,上升到文化与哲学层面更令人着迷。他坦言,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创作背景与故事语境各有差异,翻译时需全身心投入,但对翻译家而言,每一次翻译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奇妙体验,这正是从事这份职业的最大收获。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振江就投身《红楼梦》西班牙语翻译事业。他参与译介的西语版《红楼梦》第一卷,首印2500册一月内售罄,在西班牙语世界掀起中国文学热潮,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筑牢重要基石。谈及翻译之道,他强调,无论中国了解世界还是世界读懂中国,翻译都是关键桥梁,而准确把握作者创作意图、深刻理解作品内核,是翻译的根本前提。活动现场,赵振江教授还深情朗诵了自己译介的19世纪末秘鲁诗人诗作《生与死》,真挚的演绎赢得现场阵阵欢呼。
诗人、翻译家树才认为,译者是中国文学海外推广的核心关键。翻译绝非简单复刻,而是译者在不同语境中,为原作赋予的另一种独特呈现——或许面貌有别,或许神似而形异,但绝非完全等同。这份呈现倾注了译者的心血与人生阅历,更与译者母语写作的艺术高度、思想哲思深度息息相关。
与会嘉宾充分利用“十月”汉学家沙龙平台,深入交流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现场的青年作家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更以专业对话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为多元文化的互鉴共生注入了鲜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