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近日,五大学科竞赛的全国比赛成绩陆续揭晓,各大高中频传获奖、保送清北、破格入围强基的捷报。但与此同时,在11月初,教育部出台了史上最严“保送生”政策,为仰望和追逐竞赛的家长和学子敲响警钟:竞赛不是豪赌,一定要基于天赋和兴趣选择竞赛,而不是为了“投机升学”。
竞赛保送全国仅260席
近日,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等广东多所高中公布全国中学生五大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各有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或者获得清华、北大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像广东实验中学的高二学生杜宪就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大赛中总分排名世界第三,此前在入选国家集训队时就获得了清北保送资格。
捷报频传的同时,11月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明确“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具备高校保送资格”“综合评价录取淡化学科竞赛导向”。这意味着严卡保送资格,只有260人能拿到入场券。
历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五大学科集训队总人数基本只有260人,其中数学60人,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各50人。想拿到这些名额,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参赛者得先闯过省级初赛、省级复赛两关,最后在全国决赛里挤进该学科的前几十名。从历年获奖学校和学生地域分布来看,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是获奖大户,没有成熟竞赛培养体系的学校很难突围成功。
竞赛保送绑定基础学科
与此同时,《通知》强调,竞赛保送生录取至对应基础学科专业。2025年的保送生拟录取名单显示,216名竞赛集训队成员被清北等高校录取,几乎找不到金融、经管这类“热门专业”,全集中在数学、物理、信息学等基础领域。这意味着,想靠竞赛先上好学校、再转读热门应用型专业的路,走不通了。
有家长觉得,“混不上保送也可以冲强基计划”。的确,针对高中阶段取得过奥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或入选省队的学生,不少高校予以降分入围强基校考的资格。但是,39所强基计划招生高校的专业全部集中在基础学科及包含高精尖领域的交叉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生物育种科学、自动化等专业。基于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长周期人才培养模式(直博),是强基计划的鲜明特征。
无论是保送生还是强基计划,基本不允许转专业或辅修。比如,厦门大学等绝大多数高校规定考生入学后“原则上不转专业,原则上不修读辅修专业”;南京大学规定,强基计划本科阶段转专业范围原则上限于南大强基招生专业之内。如果孩子对基础学科没兴趣,单纯为了保送或强基而冲竞赛,即便成功了也可能学不下去。
不要过早走“专业化”道路
竞赛为何成为顶级高中的竞争点?因为,在中考尤其高考中,或明或暗的“竞赛升学通道”,成为裸分生之外最大的升学渠道。例如,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相当比例有竞赛背景。中考录取的自主招生,也大多青睐竞赛生。
无数教育专家不断重申,竞赛训练只适合小部分孩子,真正靠竞赛升学的也只有极少数学生。然而,竞赛升学通道的诱惑,对于家长们具有极强的“指挥棒”效应。或明或暗的高考和中考竞赛升学“通道”,激励着一些家长把竞赛变成“押宝豪赌”。
幼儿园学编程,小学一、二年级强化运算能力,三年级开始校外学奥数、奥信,是不少家长的“鸡娃攻略”。
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并不主张学生过早、低龄走上竞赛道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是影响学生一生幸福的因素。无论将来走竞赛还是走综合靠裸分高考,这些素质都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需的。小时候更重要的还是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健全人格、健康身心,不要过早地走竞赛‘专业化’的道路。”
代表中国出战过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的“国手”陈江伦算是竞赛路上的“过来人”。2017年读高二时,他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并获得清华保送资格。2018年成为中国国家队的4名队员之一,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金牌,目前正在创业,研发面向中小学生的AI课程。陈江伦建议同学们,要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积累,不要功利性地为升学而冲竞赛,真正对竞赛学科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才能坚持并取得成绩。
[家长]担心不学竞赛就会落后
孩子小学一、二年级强化运算能力,三年级开始校外学奥数。
——广州一四年级学生家长
很清楚孩子不是搞奥数的料,但班上成绩好点的同学都在学奥赛,只能跟着卷,如果你不学别人都在学,结果你就是落后。
——广州一学生家长
[学校]正确认识竞赛与优秀关系
能找到方法适应竞赛学习的学生,说明其本身的学习能力、自我控制等方面就很强,所以即便竞赛没搞出成绩,回归综合也能很快赶上。而不是只要搞了竞赛,回归综合就肯定有优势。
——广州某中学校长
[专家]不用过度焦虑盲目跟风
不要过度焦虑、盲目跟风,走综合道路,靠裸分高考,仍然有很多机会考上优秀的大学。
——广州执信教育集团理事长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