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美国民主党议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西与共和党议员詹姆斯·莫伊兰在国会众议院提出一项名为《防御国际安全、限制不可接受伙伴关系与战术法案》(Defend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by Restricting Unacceptable Partnerships and Tactics Act)的立法动议,简称“破坏法案”(DISRUPT Act)。
《防御国际安全、限制不可接受伙伴关系与战术法案》。
该法案要求美国行政部门重构协调机制,使外交、财政、情报、国防系统形成制度化联动,以应对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四国“多对手协作”的格局。
此举显示出美国正试图使用法律武器,阻遏中俄伊朝四国间的战略合作,采用全政府手段削弱“对手国家”全球影响力。
名副其实的“破坏法案”。
《防御国际安全、限制不可接受伙伴关系与战术法案》试图将美国过去十年对中国的“战略竞争”和对俄罗斯、伊朗、朝鲜的压制经验整合起来,形成一套长期化的制度竞争体系。
重构协调机制,整合破坏力量。
“破坏法案”的核心在于以“全政府协同”应对所谓的“多对手协作”格局。
设立跨部门工作组。法案要求生效后60天内,美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及商务部长分别设立“对手结盟工作组”。
每个工作组配备熟知四国情况的专家以及政策、情报与管理层代表,评估“对手国家”合作对本部门的影响,并在180天内提交首份内部报告。四部门工作组负责人需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跨部门会议,共享情报与政策建议,形成常态化协调机制。
开展全方位评估。法案授权美国国家情报总监(DNI)开展专项评估,并在60天内向总统与国会提交一份机密报告。
报告内容需涵盖技术转移、去美元化支付体系、潜在冲突支援、情报威胁与内部矛盾分析等要素,旨在全面评估四国合作的性质、未来五年发展趋势以及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的潜在风险。
制定行动计划。法案要求国务卿与国防部长在180天内会同财政部、商务部及国家情报总监,向国会提交一份总体战略报告。
该报告需阐明美国将如何“破坏、约束并准备应对”四国合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
美国国会众议院。
法案将跨部门协调上升为法定机制,将为后续政策拓展奠定法律基础,美国可能借此从“逐案制裁”转向“多头打压”,为未来可能实施的“同步遏制”预先搭建制度框架。
升级对抗手段,加大遏制力度。
“破坏法案”提出三项所谓“美国国家方针”,要求美国政府利用制裁与出口管制等手段,破坏四国之间的合作。
战略层面,全面遏制所谓“对手集团”在印太、欧洲、中东以及对全球南方的渗透扩张,重点阻断四国在能源、供应链与新兴技术等关键领域的联合。
军备层面,提升印太与欧洲战区的军工产能与防御储备,构建可同时应对多战场冲突的威慑能力,维持所谓“全球威慑平衡”。
美日菲三国进行海上联合军演。
政策层面,综合运用制裁威胁、信息曝光与情报共享等方式,干扰瓦解四国合作,并推动全球盟友配合美国相关政策,抬高四国合作战略成本。
尽管该法案尚未列出明确的制裁清单,但表明了美国制度化遏制“对手国家”合作的战略倾向,将为维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提供长期政策工具。
构建全链威慑,制造系统破坏。
“破坏法案”提出六项核心任务,旨在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全链条威慑体系”。
系统评估美国制裁与出口管制执行效率,提出制度强化与资源需求方案。
通过外交与安全援助手段,引导盟友了解所谓“四国结盟风险”,争取对美方战略的配合。
在印太、欧洲与中东三大方向提升弹药与装备储备,重点支持以色列、台湾与乌克兰等“前沿伙伴”。
推动盟友参与共同生产与维护保障关键武器平台,建立供应链互补机制。
要求国防部在一年内完成作战计划系统的数字化升级,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战场信息。
识别美国在多线冲突情境下的能力缺口,并协调盟友资源予以弥补。
上述任务共同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威慑体系:美国通过外交、经济、军事、科技等手段实施全方位阻遏,同时拉拢胁迫盟友加强阵营合作,形成美国在全球遏压对手的整体合力。
焦虑驱动的“破坏法案”。
虽然目前“破坏法案”尚未通过国会审议,但该法案反映出了美国两党对霸权日渐衰微的战略焦虑和对阻遏对手的政治共识。
对地缘格局演变的霸权焦虑。
近年来,随着地缘格局的深刻演变,中俄伊朝四国在多领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
美国情报机构由此声称,中俄伊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全方位合作,通过各类协议形成了涵盖武器转让、技术共享、制裁规避及替代性支付体系的广泛合作网络,削弱了美国制裁与出口管制的效力。
因此,美国需要重新审视并完善针对“对手国家集团”的应对战略。
“破坏法案”将四国的正当合作污名化为“不可接受的伙伴关系与战术”,暴露了美国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地缘格局深刻重组下的战略焦虑。
对惯用工具失效的手段惶恐。
在打压“对手国家”方面,美国长期以来惯用外交孤立、单边制裁与区域威慑等手段。
然而,随着跨国、跨地区的网络化合作日益增强,这些传统政策工具愈发显得力不从心,美遏制打压“对手国家”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美国推出“破坏法案”,意在打造更加协同高效的“新工具箱”,弥补其惯用遏制手段的不足,提升其日渐衰落的威慑力。
对所谓“政治正确”的竞相追逐。
随着美国中期选举进入关键阶段,两党议员在“对华强硬”等议题上竞相表演,极力赚取“政治分数”。此时推出名称吸睛、框架宏大的“破坏法案”,展示所谓的“捍卫国家安全”姿态,成了一场成本低廉的“政治正确”表演。
该法案将美国描述成“无辜的受害者”,大肆抹黑中俄伊朝四国之间的正常合作,意在把复杂的地缘战略问题简单归咎于外部对手。
美国两党推出“破坏法案”,意在放大所谓的“外部威胁”,向民众传递“美国仍在主导和行动”的信号,其背后暗藏现实的政治算计。
剑指中国的“破坏法案”。
在“破坏法案”界定的“对手合作”框架下,中国与俄罗斯、伊朗、朝鲜被并列视为“对手国家”,四国间的正常合作恐将遭遇频次更高、烈度更强的遏制打压。
一方面,美国可能加码对华“二级制裁”。“破坏法案”出台后,美国将进一步升级对中俄伊朝四国合作往来的情报搜集,并据此推出更多制裁措施。
一旦美国认定某些技术或资金支撑了中国与其他三国的合作,便可能以防范“交叉风险”为由,对参与合作的中方实体实施“二级制裁”。
同时,美方可能对我国海外投资并购项目进行额外安全评估,判断是否存在“间接支持美对手国家合作风险”,并据此对我国实施“长臂管辖”制裁。
另一方面,我国周边局势不稳定因素增多。“破坏法案”明确提出,将强化与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前沿伙伴安全合作,并加强在亚太、中东等区域的军事部署与装备预置,这无疑将推升台海及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
尤其是在高市早苗持续发表涉台错误言论的背景下,美方相关动作为其提供了实质策应。法案出台后,或将助长日、菲等周边国家嚣张气焰,导致其对我国挑衅活动进一步升级。
所谓的“破坏法案”再次显示出美国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
这种过时的、对抗性的思维模式,早已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求。
美国与其“破坏”他国的正常合作,倒不如多反思反思自己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
来源: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