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万敏
近年来,新建区溪霞镇始终秉持“行在身边、做在实处”的原则,聚焦兜底保障、身心关怀、就业创业“三环节”,多措并举,全力构建残疾人群体“生存、生活、生命”全链条,推动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今年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的新建区溪霞镇残疾人联合会,以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其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
溪霞镇总人口2.88万人,持证残疾人802人。自2022年完成镇残联换届,在15个村(社区)成立残协并配备专职委员。为实现政策保障全覆盖,该镇残联与民政、医保等部门共享信息,精准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对行动不便的群体,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医院等上门鉴定残疾等级。同时建立残疾人“一人一档”档案管理制度,实现动态监测。针对残疾人个体差异和需求,开展残疾人送医下村、残疾人学生送教上门等,做到残疾人生活、健康、教育等全面兜底、精准施策,让每一项帮扶措施都能精准对接残疾人的需求。
在助力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该镇通过“摸底—培训—牵线—送岗”“四步走”举措,推动311名残疾人对口就业,就业率达69.11%;对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商业模式设计、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等多元化、系统化创业培训,对有创业需求的残疾人给予资金扶持与商会帮扶。
同样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的还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该科室深耕助残领域二十年,以“精准服务、技术创新、基层赋能”为核心,为残疾人群体搭建起全链条康复保障网。
在精准服务方面,该科室实施了“居家康复连心工程”,针对重症卧床患者,提供免费上门评估、辅具定制及家庭护理培训,累计服务500余人次,发放手册1000余册,培训家属2000余人次。同时,搭建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体系”,为0—14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治疗,累计救助200余名孤独症、脑瘫患儿。
针对脑卒中、脑外伤等高致残疾病,该科室开展脑机接口、经颅磁刺激等前沿技术,研发VR康复训练系统与AI数字虚拟人系统,推动智能康复技术下沉,惠及患者超万人。
为破解基层康复资源匮乏难题,该科室牵头成立“江西省康复专科医联体”,联动73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150次、技术培训2500人次,实现县以上医院康复服务全覆盖;开展“康复进社区”义诊160余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推出“手机一点,助残到家”服务,为100余户失能家庭提供居家护理,满意度超95%,让康复服务遍及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