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河北省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城乡低保标准五年来分别增长12.3%和30.1%
10月22日,石家庄市裕华区裕东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内,高新区蓝天舞蹈队队员们正在排练舞蹈。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屈玉琪摄累计投入4.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环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五年来分别增长12.3%和30.1%,12.6万户困难老年人居家环境通过适老化改造旧貌换新颜……11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我省民政系统交出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晓妍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民政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坚持服务大局,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民政领域区域协作不断深化。
京津冀三地民政领域签署21项合作协议,多项业务互促互补、协同发展,持续打造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搭建三地养老服务资源供需平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实现“双向互认”。北京、天津一批知名养老服务企业落户河北,河北养老机构吸纳北京和天津老年人养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
雄安新区地名命名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区划代码正式对外使用,地图、户籍、邮政等41个系统同步更新,1006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地名落地使用。开展京津冀百家社会组织“雄安行”,三地社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成项目合作意向184个。
五年来,我省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社会救助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儿童福利工作实现从“保基本”到“促发展”的拓展,残疾人福利水平显著提升。
全省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多类群体,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综合救助格局。通过“大数据+铁脚板”主动发现机制,实现困难群众精准识别、及时救助。全省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158.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26.2万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儿童福利工作服务对象从孤儿、弃婴延伸至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服务内容涵盖生活保障、心理健康、家庭监护等多个方面。社会散居孤儿和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养育标准五年分别增长53%和37%。“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累计提供医疗服务7798人次,“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帮助4509名孤儿接受中高等教育,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五年分别增长60.6%和66.7%,“两项补贴”资格认定实现“跨省通办”,补贴申领“全程网办”,54万困难残疾人、79万重度残疾人生活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省民政系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基本社会服务提质扩容,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全省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102个集体和170名个人分别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惠及12.6万户,119个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人福利补贴实现“线上办”“一次办”,高龄补贴惠及169万人,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惠及13.7万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惠及5.5万人。
积极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各类养老机构2022家、床位26.6万张,五年来分别增长17.5%、13.2%,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3%;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5946个,家庭养老床位2.5万张,居家养老上门服务5万余人次,努力让老年人享受“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五年来,我省民政系统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省依法登记社会组织达3.9万家,建成省市县三级孵化体系,围绕全省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培育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科技创新型社会组织102家。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招商引资、乡村振兴项目4300个,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减免行业协会商会涉企费用1.3亿元。
全省登记注册慈善组织达749家,较五年前增长52.9%。设立社区基金6534个,募集资金1.4亿元。“福彩助学”项目投入8277.6万元,资助1.5万名困难学生圆梦大学。
此外,我省修订《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完善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40余万条,724个地名纳入保护名录。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乡村地名信息12万条,有效服务群众出行、快递进村、山货进城,让小地名释放乡村振兴大能量。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