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很多人对机器人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春晚上那些整齐划一的舞蹈表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不到一年时间,人形机器人就从春晚舞台,已经悄然走进了商场柜台,成为唾手可得的消费品。价格在1万到3万元的多款人形机器人先后发布,短时间内销售一空。当机器人的价格降到和高端手机差不多的时候,有很多人开始想象,在电脑、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人形机器人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大的家用消费品?人形机器人,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它真的安全可靠吗?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又该警惕什么?
你能想象,此时此刻,就买一台机器人回家吗?今年双十一,在一些电商平台,就上架了一种全新的商品。
让想象成为现实,当然离不开价格。今年双十一,三款热门机器人,价格都在3万元以内,宇树科技和加速进化公司推出的机器人,售价都是2.9万,而由松延动力推出的机器人小布米,更是首次将售价突破到万元以内。
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 姜哲源:价格确实是一次突破行业的底价策略,这次我们的价格直接定到9998元,不到一万元钱的售价,能让大量的用户买到机器人,我们这个价格其实是突破了一个人群的上限了,我们直接打到一个消费级很大的人群池子里面去了。
当人形机器人的价格等同一部高端手机,到底会有多少人愿意买单?
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 姜哲源:光京东一个平台我们卖了已经马上要到1000台了,这是纯线上订单,还有很多的线下订单,线下订单甚至规模要超过线上订单,我们累计的订单总数应该是在数千台这个量级。我们其实之前没数到底能卖成什么样,这次算是验证了我们的一个猜测,就是这种突破价格下限的机器人产品是有机会的。
但是,这样一款机器人买回家,究竟能做些什么?这也是消费者的关心。企业介绍,小布米的定位,更多的是作为科技玩伴和编程教具,具备陪伴孩子运动、激发编程兴趣,以及教学英语、聊天等功能。显然,该款产品与大家想象中的端茶倒水、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的场景,仍有不小距离。而企业对这款产品的定位,也是“准消费级”产品。
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 姜哲源:小布米能摸到b端(企业用户),也能摸到c端(个人消费者),但它价格还没有低到让普罗大众都能特别轻松买得起,所以我们认为还不能完全算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级。
记者:什么样的机器人算是完全的消费级?除了价格之外包括性能吗?
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 姜哲源:如果能够真正解决人们生活中绝对刚需的机器人,我们认为那种时候是真到消费级了。
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颜志:我个人觉得目前这些个人去买机器人,可能都主要当成一个玩具,做成一个高级的电子玩具进行消费,离真正的机器人进家里帮忙干活或者帮忙做家务,我个人觉得从技术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的难度。
尽管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级机器人尚未出现,但机器人与我们的距离却在一点点拉近。汽车有4S店,机器人也可以有4S店,今年以来,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出现了机器人4S店。本周,湖南首家机器人4S店在长沙开门营业,机器人拧螺丝、弹乐曲,还能把脉问诊,既能购买,还能订制。
湖南超能机器人4S店店长 周龙:让客户到店里先感受产品的魅力,然后再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去做一些定制化的服务,未来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包括国家的推动,我们肯定会布局这种消费级的机器人。
上周,国内首家机器人7S店在武汉开业,之所以叫7S店,就是在传统汽车4S销售模式上,增加了解决方案、展示和培训三大功能,由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造运营,湖北省内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也在这里集体亮相,有的迎宾,有的表演,还有的担任售货员,这家开在地铁商圈里的机器人店,可以让顾客首先体验一下“未来超市”的感觉。
湖北光谷人形机器人7S店店长 胡龙丹:各种各样的互动,这是最受欢迎的。我们的机器人超市,真正地让我们的老百姓能够通过机器人为他服务,来体验机器人未来给他带来的价值。所以我们把7S店开到了商圈,让老百姓早期更快捷、便捷地体验机器人,为未来生活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提前做准备。
人形机器人产业,各地正在呈现加速布局的趋势。最近一个月,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也纷纷发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专项行动方案。例如,安徽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颜志:机器人量产,跟应用领域有关系。应用领域在工业或者公共服务导览的,或者无人值守的店面里面做咨询交互服务,这一块我觉得量产市场是比较大的,就会很快推广开来。但是真正的面向家庭消费级的、家庭服务级的,目前可能还是要有一段时间。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很多人持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它越来越像人,变得更聪明、更能干。如果做不到这些,它跟一个唱跳玩具的区别似乎也不大。但另一方面,当它真的越来越接近人类时,大家又会不自觉地担心:如果它比我们还聪明还强大,我们还能控制它吗?正是这种矛盾心理,促使科研人员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审慎。尤其是进入家庭的机器人,任何一个功能的增加,都得反复推敲。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行业标准的完善显然也必不可少。
机器人,会像人类一样自主思考、行动,并最终超越人类吗?从目前上市的几款万元级机器人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暂时是否定的。本周,记者在电商平台也询问了三家机器人品牌客服,他们的回复都是,目前机器人功能都需要遥控,有的还强调机器人不能自主性活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曾毅:很多的万元机器人实际上可能实现了行走的能力或者有最基本的陪伴能力,但是像人一样进行精准精巧操作,目前还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人类的认知功能有400多项,我们现在甚至没有一个人工智能或者具身智能体能够具有20项不同的认知功能,所以真正意义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实际上还是任重道远。
本周,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决赛举行,除了工业机器人,还专门为居家机器人设置了细分赛事,为的就是还原真实家庭环境,让机器人落地日常生活“真干活”。
参赛队伍代表 蔡琬茹:参加的是机器人叠衣服的场景展示,同时它可以胜任很多家居场景,比如热饭、打扫屋子、打扫会议室、端盘子、做咖啡这些。
在专家们看来,这样的居家机器人,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但即使是这类相对复杂而高级的机器人,也与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曾毅:现在的人工智能系统包括具身智能,它其实是一个看似智能的信息处理工具,它不是真正的具有智能,它只是行为上表现得让人觉得它似乎有智能,行为上符合人类在某种特定场景下的预期,但实际上它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
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颜志:其实国内跟国外的机器人,都存在着相应问题,做相应的一些动作执行或相应的一些工作还是可以,但是它的泛化能力,就像你换一个环境这个东西它可能要重新训练,重新去做相应的事情。高层次形态的类人形机器人的话,要完全应用到家庭领域里面,个人觉得还要5年到10年左右。
今年以来,相比工业机器人的迅速落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用机器人,还需要突破诸多技术瓶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乔红:它不太能够马上用到家庭,因为安全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可靠性和安全性,一点错都不能出。第二个要求实际上是高性能要求,比如神经科学、类脑科学,还有人工智能,都要真正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性能,同时保证安全。
2023年底,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而这三个方面的突破,在专家看来,就是一种期待机器人更接近人的尝试。
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颜志:大脑的话主要是做规划决策方面的工作,小脑做运动控制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曾毅:其实它是一种拟人化的类比,在提供服务的类型来讲的话,希望未来的具身智能既有大脑,也有小脑,也有肢体为人类提供服务。
机器人肢体的灵活度,尤其是手的灵活度,被认为是机器人大规模商用的关键。
本月初,美国特斯拉公司展示了处于迭代中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在现场自主完成行走、舞蹈等动作,展现出高度灵活性与协调性。同样是在这个月,国内企业小鹏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走起了猫步,企业还宣称,机器人单手拥有22个自由度,可以驱动手完成各种精细动作。今年以来,突破正在不断涌现。然而,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也该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喜,还有惊吓。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曾毅:机器人在服务于社会,特别是家庭场景中存在一个叫“恐怖谷效应”,有些人会觉得甚至是一种惊吓。人工智能当它越来越拟人化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我应当把它当一个伙伴看待,还是一台机器去看待。我对于机器人的操作,是不是合乎伦理的,是不是符合人类道德标准的,这些新兴的问题,对于公众来讲,不能对具身智能机器人进行过度想象,目前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它是一个信息处理的工具,它目前不是人类的伙伴,也不是人类社会的准成员。
不少人认为,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然而,如果相应的国家标准还不完善,技术和资本的狂飙就将充满风险。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新能源汽车,尽管十年来中国的新能源车行业高歌猛进,但直到今年10月1日之前,行业里一直没有针对新能源车“冷却液”的国家标准。很多企业被迫沿用燃油车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电池起火的安全隐患。那么,今天的机器人产业,怎样才能不重复这样的故事?当机器人开始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数据隐私、安全控制、人机交互,还有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其他关键方面,相关的标准,监管的体系,都准备好了吗?
126项国标已经发布,41项正在研制,这是今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的进展。四年前,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到目前为止发布的126项国标,覆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在专家看来,人形机器人的行业标准正在逐步搭建之中,与此同时,也有基础性的通用国家标准进行兜底。
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李金村:任何一个机器人产品,哪怕是所谓的新物种都绕不开几道基本的关口,一是电气安全、电磁兼容,这类通用的安全标准。二是机器人本体的安全要求,急停、保护、停机等基础条款,也就是说企业不可能完全在无票的情况下上车。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消费级的人形机器人,在真正进入商场4S店之前,实际上已经在遵守上述的通用的强制性标准和相关的行业规范。
然而,人形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难免会出现标准追赶技术的状况。市场监管总局表示,正全力推动15项人形机器人国标研制,接下来,安全、驱动技术、数据利用等方面将是重点攻关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曾毅:我觉得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确实是一个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于它的标准化规制,很多的标准都是在制定的过程当中,家用机器人由于它波及的范围之大和可能接触的用户之广,可以说对于加紧制定安全和伦理相关的标准,就是用四个字来形容,迫在眉睫。
如何防范风险,确保安全,标准的制定首当其冲。去年,广东潮州曾发生一起送餐机器人撞人事件,一名3岁多的孩子在餐饮店吃饭时跑动,因为避让不及,被送餐机器人撞倒在地。随着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它们将不可避免地与人类发生近距离互动,相比在车间和笼子里工作的工业机器人,风险要大得多。
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李金村:总体来说,现在的标准体系已经把基本的安全底线画出来了,机器人内部的安全控制系统要实时监测,比如速度、位置、力矩、碰撞等信号,一旦超过了安全的阈值,就必须自动减速限力甚至停机。这个逻辑和家里的断路器漏电保护开关是一样的,不等人反应,系统已经自己先跳闸了。针对有关拥抱老人、接触孩子等亲密接触的力控的强制性标准,应当说目前还没有完全适用的标准,有针对性的标准还是在加紧的制定中。
若标准制定滞后于技术的进步,安全隐患便可能悄然入户,这样的风险,在隐私保护方面已经显现。去年,美国某知名品牌扫地机器人,被曝存在严重安全漏洞,不法分子可通过远程控制操控设备,使其沦为隐匿于家庭环境中的偷窥工具。
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李金村:个人信息的权益实际上是归自然人的,特别是家用的机器人采集到的有关人脸的、声音的、室内影像的位置信息,以及未成年人的对话、学习习惯等等,在法律上基本上都落在了敏感的个人信息的范畴里。家用机器人可以帮我们多一双眼睛、一双耳朵,但是这双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东西,原则上是属于用户的家庭隐私账本,作为企业只能在用户授权或者法律框架内有限使用。要求它在系统层面做到少采集,采得明白,存得安全,用得克制,特别是在家庭这种高度敏感场景。
在专家看来,随着机器人自主性的不断提升,标准制定和监管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当机器人可能像人类一样做出不可预测的行为,它也将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曾毅: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都可以进行在线的自主的升级,但是升级以后的模型和算法跟以往的模型算法,它就不是一套算法,甚至会由于算法的优化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可以说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仅仅要进行出厂测试,我想更关键的是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它要采取在线、持续性、周期性的测试。
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李金村:技术再快跑,安全底线必须提前划清楚,我们现在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先把家庭场景压力测试做扎实,再把在线升级的安全闸门管起来。我们强调的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就是要让用户既享受不断升级的智能体验,又不用为他哪天突然变了个性去承担额外风险。
当手机刚开始普及的时候,谁也不曾想到,它能如此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社交方式,现在一家人哪怕坐在一起,很多时候也是各自在那儿刷着手机。而如今,当人形机器人开始敲开我们家门的时候,我们也必须叩问自己,人类自身是否做好了准备?如果机器人真正进入家庭,并成为家庭中的一个角色,会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结构产生多大的冲击?当孩子更愿意和机器人玩儿,当老人把情感寄托在机器人的陪伴上,人类最珍贵的爱和责任,又将面临怎样的冲击?人形机器人的加速发展,我们当然欢迎,但也要有足够的理由保持警惕,更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未雨绸缪。要思考的有很多,但有一点必须始终牢记,科技的进步,终究是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