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云品锁鲜跨山海达四方

转自:云南日报

云南加快构建冷链物流网络——

云品锁鲜跨山海达四方

今年7月4日,“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在昆明市腾俊国际陆港公铁联运中心首发,并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这条连接云南与印度洋的新线路依托中老铁路,通过铁路、公路、海运的高效衔接,形成覆盖中南半岛及印度洋沿岸的供应链网络,实现云品从田间、工厂到国际市场的冷链无缝衔接,助力云南加快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

作为连接田间与餐桌、产地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冷链物流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山海、鲜达各地的关键支撑。近年来,云南省聚焦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建设,构建两大冷链物流系统,逐步建设起设施节约、运输高效、服务优质、安全可靠的国际国内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成为助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出滇”“出海”的新引擎。

政策筑基 冷链网络雏形初现

早在2021年中老铁路开通运营的第二天,云南腾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就发运了全国首列国际冷链专列,以“门到门”“一柜到底”的模式,开创了国际冷链运输的先河。通过全面推进“郑和号”常态化开行,中老铁路冷链运输格局加快形成,在沿线集聚起辐射广阔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成为冷链物流助力“云品出滇”“云品出海”的生动样本。

近年来,云南省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出海”“出滇”的战略目标,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顶层设计、政策扶持与基础建设多轮驱动,一张覆盖广泛、高效协同的冷链物流网络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为推动冷链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先后出台“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文件,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精准施策的政策框架。同时,云南省级层面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扶持枢纽型项目建设。

经过持续建设,云南冷链物流网络骨架雏形初现。在冷链物流三级节点建设方面,昆明、曲靖、德宏(瑞丽)三大基地全部获批国家骨干基地,其中昆明基地以宝象万吨冷链港为核心辐射滇中及成渝地区;40个产销集配中心中,玉溪红塔、红河蒙自、大理宾川等28个集配中心已投用,覆盖全省80%的果蔬主产区;两端设施“最先一公里”44个县份中有23个县份建成乡镇级冷链站点。

在国内国外两大系统构建方面,依托中老铁路、沪昆高铁,昆明至曲靖至昭通、昆明至玉溪至红河两条省内冷链干线建成,省内果蔬冷链流通率大幅提升;依托磨憨口岸冷链查验中心的投用,中老铁路冷链班列实现“每日1班”常态化运行。

“在绿色低碳方面,云南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在重点项目中率先探索绿色解决方案。”云南省冷链物流行业协会秘书长丁海月介绍,玉溪红塔区冷链物流园建设了大规模光伏屋面,年发电量约120万千瓦时,可满足园区15%的制冷能耗需求,每年减少碳排放约800吨。昆明宝象万吨冷链港采用国内先进的二氧化碳(CO2)跨临界制冷系统,相比传统氟利昂制冷技术节能20%,成为西南地区规模化应用该技术的标杆项目。

产业创新 智慧冷链引领转型

传统冷链物流存在“断链”痛点,货物一出仓,温控情况、实时位置皆成盲区,也存在粗放管理、能耗高、效率低、损耗大等问题。

随着消费升级与商业模式迭代对冷链提出更高要求,云南一批冷链物流企业通过技术赋能、模式重构和平台化运营,用“智慧”不断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在冷链箱内,集成温湿度、震动、光照度等多类传感器,像“神经末梢”一样“7×24小时”捕捉环境微变化;基于5G、物联网技术,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可视、可控……

凌晨采摘的松茸放进特制恒温背包后,搭乘智能冷链车,再通过飞机就能鲜达国内外千家万户;蓝莓“特快微小件”服务实现国内“270+”城市次日达、48小时内全国98%以上城市全部派送……在如何助力“云品出滇”方面,云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给出了多样的解决方案。

“依托领先的冷链物流体系和创新解决方案,我们正逐渐建立起覆盖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服务网络。”云南顺丰冷运负责人蒲军文介绍,针对蔬果采摘后易腐损的痛点,顺丰在田间至基地环节部署物流无人车、无人机进行短驳运输,实现领“鲜”一步。新鲜采摘的蔬果通过专业冷藏车即时预冷处理,不仅能快速锁住新鲜,还能为整个采摘过程的提货提供更为灵活的时间和空间。

走进云上营家·国际供应链示范中心,自动化立体冷库无人仓内,借助多种类型的智能化设备和智能分拣系统等前沿应用,可实现24小时全自动黑灯作业、无人化操作。不仅如此,多种温度分区实现智慧化管理,几乎能满足所有类型生鲜产品的存储需求。从高海拔的茶咖与谷物,到热带雨林的水果与温带山谷的蔬菜,再到肉禽产品,26条覆盖六大品类的智慧化加工生产线与冷链仓储相辅相成。

“从2018年布局冷链物流业务以来,公司先后获得云南省首家四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冷链国际贸易服务优秀案例等荣誉称号,并超前系统规划建设云上营家·国际供应链示范中心,在绿色食品及冷链领域实现了裂变式发展。”云南建投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锚定现代物流产业网络体系建设,将首批“一张网”节点项目云上营家·国际供应链示范中心、镇雄·云上营家打造为智慧园区,按照智慧化、数字化、自动化工厂模式建设,实现绿色食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绿色食品流通供应链的数智化,构建高效、智能、环保、安全的绿色食品冷链综合体。

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物流数字孪生大屏上,当日运营车辆的实时动态位置、里程、累计减少碳排放量等信息一目了然。为保证跨境冷运的运力,“我们在自购集装箱的同时整合社会箱源,共控制300只新制冷柜集装箱,且能进行多个运输专线的调换,以适应各个国家水果发运淡旺季切换需求,维持全年发运平稳。”瑞和锦程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以跨境农产品冷链进出口物流业务为主,先后开通中缅、中老泰、中越的冷链农产品运输线路,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发运冷柜超2000柜。公司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冷藏箱境内境外的实时可见,保障运输货物状态全流程监控。

生态重构

补齐短板全力破局

蓬勃发展的背后,云南冷链物流仍面临诸多挑战。

省冷链物流行业协会调研显示,云南冷链物流规模在西南地区位居前列,但与东部省份差距显著,表现在跨境冷链、高原特色农产品冷链是优势领域,但在冷库人均容量、冷藏车密度方面仍有差距,且县域间设施差距远超东部省份。

我省基础设施“两头”短板突出,区域均衡性待解。“最先一公里”的预冷设施在宾川、元谋等农产品主产区覆盖率可达70%,但在昭通巧家、怒江泸水等偏远地区覆盖率仍低于20%。“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同样严峻,城市社区前置仓覆盖率仅为25%,昆明、玉溪等中心城市生鲜电商冷链配送需次日达,而县域农村仍依赖“常温配送+集市销售”,果蔬损耗率达25%。

信息化和人才明显不足。数据显示,云南省仅20.5%的企业实现冷链进销存信息化管理,14.1%的企业无温度监测系统,“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同时,行业人才结构呈现“低学历为主、高技能紧缺”的特点,冷链岗位薪酬竞争力不足,仅为东部省份的71%,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才。

面对云南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水平待提升等挑战,省冷链物流行业协会正推进“云南省冷链物流调度平台”建设,计划整合全省资源,打通“产地预冷—仓储保鲜—智慧运输—市场交易”全链条,实现冷链装备、运力调度、政策对接的高效协同。

今年8月29日,昆明市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之一的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发布。“这正是数智化冷链在中老铁路的最佳实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分析,数智化正从“工具赋能”转向“生态重构”,催生冷链变革。

“云南省应紧贴冷链消费新业态新需求,探索创新智能仓储、无人配送、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秦玉鸣建议,云南应依托数智化工具实时掌握库存水平、运输路线、设备状态等关键信息,优化决策,减少损耗,降低运营成本;加快冷链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打破数据壁垒,让产业链上下游成为命运相连的创新伙伴。同时,云南应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中老乃至全球范围内,在冷链技术、数据接口、质量追溯等方面的标准互认;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数智化人才孵化基地,打造懂业务、精技术的复合型团队;在新能源装备、零碳园区推广、循环包装应用、多式联运优化等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本,共同开启数智化赋能跨境冷链的新未来。(记者 李承韩 段毅)

责任编辑:孙重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云品锁鲜跨山海达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