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新华社记者 齐琪 周闻韬
吴燕霞
11月21日,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法学法律界人士围绕“加强中国—东盟法治合作,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主题进行了探讨。论坛上,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宣读了《中国—东盟法治合作倡议》。
与会嘉宾表示,法治是区域合作发展、繁荣稳定的基石,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强中国—东盟区域法治合作,对于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总值为9821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2025年前10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8627.3亿美元,同比增长8.2%,彰显出双方经贸合作巨大潜力。
促进双边贸易繁荣,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作用。“贸易全球化与区域化,要求建立一套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争端解决机制,以便有明确且可预见的裁判结果。”印度尼西亚最高法院副首席大法官苏哈托认为,各国法律体系必须积极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准确解释与适用例如管辖跨境数据流动、数字产品知识产权等规则,建立更加健全、公正的司法体系,以便于迅速有效解决商业争端。
深化法治合作,筑牢互信基石。
柬埔寨司法部法律与司法委员会副主席、常务国务秘书兼发言人秦马林说,中国在司法现代化、法律教育及科技治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为柬埔寨的改革提供了宝贵参考。一个可预测、透明且公正的法治环境,有助于推动经济一体化、激励投资,并维护本地区的稳定。随着双边法律体系的持续完善,双方人民将从中获得更多福祉,本地区也将愈为坚韧、更加繁荣。
国际调解院开业仪式不久前在中国香港举行。作为国际法治领域的新举措,国际调解院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法治正能量。
“东方文化崇尚以和为贵,讲求包容并蓄、求同存异,始终秉持调和之道,这正是调解的重点。”国际调解院秘书长郑若骅介绍,国际调解院填补了国际争议解决的制度空白,兼顾了东西方文化差异,践行了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和多边主义。期待更多东盟国家了解并加入国际调解院,一同建设一个能够提供便捷、高效、双赢的争议解决方式的国际机构。
近年来,跨境犯罪、电信网络犯罪等新型犯罪不断涌现,给区域安全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中国积极与东盟各国总检察院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在跨境取证、跨境追捕、证据转换、文书送达等方面加强务实交流与合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宫鸣表示,愿与东盟国家司法、检察机关持续深化合作,进一步畅通司法协助渠道,完善信息交流与个案协查机制,共同提升打击跨境犯罪效能,切实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
如何着力破解法律信息不对称难题,让跨境法律服务打破语言与地域藩篱?
“中国律师行业将始终以开放姿态深化与东盟各国律师的交流合作,分享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积极学习借鉴东盟国家的法治智慧。”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说,将通过推动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持续开展跨境法律服务研修项目、引导律师积极参与重点领域法律服务等方式,为双方经贸发展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律师力量。
高校与学者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表示,将持续坚持教育开放,积极拓展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在法学理论研究、法治人才培养、法治实践发展、法律文明互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不竭动力,作出新的贡献。(新华社重庆1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