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天刚蒙蒙亮,中医诊室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有衣着光鲜的中年女子,还有一早从乡下赶来的夫妇俩——都是冲着八旬的顾老来的。
顾老坐在木桌后,骨节分明的手指按在患者腕上,稳得很。“勿要急,慢慢讲,啥地方勿适意呀?”背井离乡扎根洞庭湖畔的水乡已有六十多年,顾老依然满口吴侬软语。
当年,年轻的小顾从卫生部主办的中医师试点班毕业,听说洞庭湖畔血吸虫病肆虐,乡亲们在病痛中挣扎,他不顾家人阻拦,背着旧帆布包、揣着卷边的《本草纲目》就从上海来了。
刚到县血防站的日子,苦得超出想象。城里长大的小顾,头回走田埂就摔了一跤,最后手脚并用地爬过去。哪怕裤腿沾满泥水,他的衬衫依旧掖得整齐。看着晚期血吸虫病人在眼前痛苦离世,他夜里睡不着,暗自发誓要攻克这病,主动去了疫情最重的麻塘。
在那儿,他不光看病,还帮患者洗衣洗被、干农活,不到几个月,就从“怕田埂”变成“能挑粪桶跑”。村里有个张老头,得了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两次手术都没成功,大医院说“没救了”。小顾天天上门,开了五个月中药,竟让老人奇迹般活了下来。张老头感激不尽,见人就说:“小顾医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为了学本事,顾医生是最肯下苦功夫的。村里老中医的方子,他抄了满满三大本;他给上海的程门雪、黄文东等名医写信,信封攒了一抽屉,那些回信被他用布包了三层,搬家时始终揣在怀里。特殊年代,怕人说“不务正业”,他就等夜深闩门,就着煤油灯研读《灵枢经》《素问》,医书上画满红圈。
他救过不少走投无路的患者。有位古稀老妇人得了子宫癌,卧床呻吟,儿女渐渐疏远,老人万念俱灰。他听说后,主动利用业余时间上门,对症下药几个月,老人不光能起身,还多活了六年,逢人就夸顾医生:“人心好,本领高,咯样的好医生真少见!” 有对年轻夫妻,结婚五六年怀不上孩子,两人闹离婚,抱着最后的希望找上顾医生的门。他把脉开方:“先吃三个月试试。”三个月后,他们如愿得子,后来全家去深圳安了家。
时光总是走得悄悄,不知什么时候起,那个英俊挺拔得像竹子一样的小顾医生,成了人人尊敬的“顾老”。他获评“湖南省名中医”,他的十多篇医学论文被国家级、省级医学权威杂志刊载,其中一篇论文还被选去德国参加国际医学研讨会。
我与顾老相识40年、共事30年,亲眼见证他不计名利、坚守医德的点点滴滴——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深夜冒雨出诊、将毕生所学倾囊传授给年轻医生,用一生践行 “医者仁心”。
顾老的家特别朴素,家具是十几年前的旧款,家里到处是医书。行医多年,他从没要过红包,没吃过病人一顿饭。他曾想过留一张治好的不孕患者孩子的照片作纪念,因对方连带送礼品来,便再也不提,生怕坏了纯粹的医患情。
如今的顾老因腰椎间盘突出有些佝偻,却仍梳着整齐的分头,穿熨帖的衬衫,高挺的鼻梁上架着金边眼镜。给患者把脉问诊时,他的眼神依旧清亮。医院为他成立了名中医工作室,他依旧坚守一线,手把手带徒弟教把脉开方。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顾老花白的头发上。从沪上到水乡,六十余载岁月,顾老如诊室里的药香,不浓烈,却让人安心,用一颗医者心守护一方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