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支付互联
据环球时报报道,2025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会见阿联酋副总统曼苏尔、中央银行行长哈立德,就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交换了意见。双方共同出席中国-阿联酋支付合作项目启动仪式,见证中国与阿联酋快速支付系统互联、“银联—Jaywan”双品牌卡首笔交易及阿联酋多边数字货币桥(JISR)项目的正式启动。
同日,潘功胜与哈立德签署《中国人民银行与阿联酋中央银行关于开展中国-阿联酋跨境支付互联互通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构建中阿跨境支付合作监管框架,实现两国快速支付系统互联,支持两国企业和个人线上快速办理跨境汇款,提升中阿跨境支付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便利双边经贸活动和人员往来。
中阿支付合作项目的正式启动,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技术联通,更是在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下,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落子。
一场“降维打击”式的金融升级
此次合作了三大实实在在的项目。
两国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这意味着,中国和阿联酋的跨境汇款实现“秒到账”,告别过去数天等待和高昂手续费。
“银联—Jaywan”双品牌卡的推出,是中国支付标准成功出海的典范。未来,中阿两国在双方国家购物时能享受到无缝、便捷的刷卡体验。这背后是支付体系的深度融合,为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了极大的支付便利,对促进贸易、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最引人注目的是阿联酋多边数字货币桥(JISR)项目的启动。这相当于在两国之间搭建了一座基于央行数字货币的“专属立交桥”,直接绕开传统的、复杂的金融基础设施。利用区块链技术,它能实现跨境交易全程可追溯、成本极低、效率极高。
为何是阿联酋?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中阿为何选择在此时深化金融合作?这背后是双方精准的战略考量。
首先,对于中国而言,阿联酋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至关重要的支点国家,是中东地区的贸易、金融和物流枢纽。拿下阿联酋,有利于打开广阔的中东市场,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下,与阿联酋这个高度开放且信誉良好的国际金融中心合作,能极大地增强人民币在海外的信誉和可用性。中国企业受益明显。中阿贸易往来早已十分密切,据阿布扎比经济发展部数据,2023年双边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如今,通过互联互通的支付系统,企业线上就能完成跨境回款,资金周转效率提升数倍。
对于阿联酋而言,深化与中国的金融联系,是其实现“向东看”战略和国民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步骤。借助中国的技术和发展经验,升级自身的金融基础设施,可以巩固其作为中东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同时,这也能帮助其减少对单一货币体系的过度依赖,增强本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战略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这次,在迪拜航空展上,阿联酋空军表演队驾驶中国产L-15教练机完成首秀,从购买中国L-15教练机到深化金融合作,阿联酋正用实际行动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小支点,大棋局
这次合作的意义,远超越双边范畴,它实际上是在为几个更宏大的国家战略铺设“隐形基石”。
首先,为“一带一路”注入“金融血液”。过去十年,“一带一路”见证了无数“硬联通”的诞生,从港口到铁路,从电站到车厂。然而,项目越多,贸易量越大,一个痛点就越明显,跨境资金流动的效率与成本。此次支付合作,正是为了解决这一个痛点,它能为“一带一路”打通了高效运转的“金融血脉”,让资金流动得更快、成本更低,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倡议的运行效率和吸引力。
其次,为“金砖合作”提供实践样板。阿联酋于2024年加入金砖国家机制,作为新加入的金砖成员,与中国的这次成功合作,为金砖国家内部如何推进务实的金融合作树立了一个标杆。金砖国家一直倡导在成员国之间扩大本币结算,以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阿支付互联,正是“去美元化”和“本币优先”战略一次极其有力的实践。中阿这个成功的“样板”,未来完全有潜力被复制到其他金砖国家,乃至更广泛的“全球南方”国家。
再者,为“人民币国际化”安装中东引擎。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个具体的实施案列。而阿联酋就是在中东的理想选择。通过系统互联,人民币得以直接进入阿联酋的日常交易场景,融入当地支付生态,使人民币向中东、非洲乃至欧洲辐射增强。
当中阿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支付系统互联的那一刻,一条“数字金融丝绸之路”已经破土动工,悄然重塑着国际金融与地缘政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