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成都报道
11月19日下午,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支持的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
“现在,我们认为氢不再是能不能,而是用在何处、以何种机制稳定落地的问题。”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院长张焰峰以20年产业老兵的视角,解读了“十五五”规划下氢能产业的发展逻辑。
张焰峰谈道,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版图重构、国内政策体系完善及产业链成熟,中国氢能正从示范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有望在“十五五”期间成为与光伏、新能源汽车并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球范围内,已有超65个国家和地区出台氢能战略,覆盖日、韩、美、欧盟及东南亚多国,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已成国际共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水电解制氢装机容量达2GW,2025年上半年新增超1GW。其中中国占比约65%,并拥有约60%的全球电解槽制造产能,传统厂商与新玩家共同推动行业扩张。
张焰峰表示,“虽然清洁低碳氢发展慢于预期,但行业并未‘熄火’,在建项目的规模显著扩大,多项采购长期协议签订,终端应用技术持续进步、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逐步释放对清洁低碳氢的大规模需求。”
近些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的突破为氢能产业松绑。
张焰峰谈道,其中两大上位法构建起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年)》将氢能定位为“未来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此外,2025年1月1日起,氢能正式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适用与LNG同等的法规标准,城市大规模加氢站建设限制得以解除。
地方政策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方政府颁布氢能相关法规556项,较2023年增加100余项,政策重心从“战略布局”转向“落地实施”。
与此同时,产业链的成熟度超出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化石能源制氢仍占氢气供应主导地位。煤制氢产能约2800万吨/年(>50%),天然气制氢产能约1080万吨/年,工业副产氢产能约1070万吨/年(各约20%),电解水制氢产能约50万吨/年。
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年,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约占全国已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45%和44%。
储运环节中,高压储氢、液态储氢、管道运输及远海运输技术均已成熟,“西氢东送”跨省输氢管道等标志性项目加速推进。
应用场景上,已实现在交通、工业、储能等多领域的渗透。在商业化探索上,在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的牵引下,多地探索“车辆+加氢站+氢源”同步部署的运营体系,以实现初期市场培育与成本分摊的协同推进。该模式依托地方财政补贴、封闭式应用场景以及政企协同机制,形成较为完整的“场景带动+配套先行”策略。
工业领域既是氢气的传统消费大户,也是实现深度减排的重点领域。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路径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原料型灰氢,逐步演化为以绿氢为核心的原料替代、燃料替代和流程再造多重模式。
多种产业场景也正拓展。基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和南京农业大学沈文飚教授在上海的氢农业实践成果,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推出“氢农业”产业方案,通过发布《中国氢农业发展报告2025》和《富氢水灌溉水稻种植技术规程》,推广氢能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应用。2024年上海氢交易所(氢基绿色能源交易平台)成立,填补了国内空白, 正探索氢基绿色能源的绿色价值。“氢能可支撑海洋经济、乡村振兴等九大领域,发展空间远超想象。”张焰峰表示。
展望未来,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氢能被列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核聚变能等并列,成为新增长点。
“这意味着氢能将从‘小圈子示范’走向‘大规模产业化’,与煤炭清洁利用、新能源消纳、‘双碳’目标深度绑定。”张焰峰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氢能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合作已成为主旋律。“在各国加快氢能产业发展进程的背景下,中外合作逐步呈现出“互补—共建—共赢”的发展趋势。中国企业已由‘设备出口'迈向'项目投资+联合开发+标准共建'的全链条深度参与模式,未来将向技术+服务+商业模式系统性输出迈进,在全球氢能版图中从制造方向价值创造方、规则参与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