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与钱相处,是你我一生最重要的游戏

(来源:ETF阅天下)

上周家庭聚餐,表妹刚提了句“最近想跳槽,对方开的薪资比现在高20%”,舅妈就赶紧用筷子敲了敲碗:“吃饭呢,说这些俗事干啥。”饭桌上瞬间安静下来,表妹尴尬地扒了口米饭,话题硬生生被转到了“隔壁小王的孩子考上重点小学”上。

这种场景,你是不是特别熟悉?

在中国的饭桌上,钱和宗教、政治一样,仿佛是自带“禁忌”属性的话题。

朋友聚会聊旅游聊电影,没人会主动说“我这个月奖金发了多少”;职场里更是默认“不问薪水”的潜规则,哪怕干着一样的活,也只能靠猜来估算同事的收入。我们宁愿绕着弯子说“最近手头有点紧”,也不肯直接说“我缺钱”;宁愿谈论“财富管理”这种听起来高大上的词,也不愿直白地说“我想多赚钱”

好像一谈起钱,就成了满身铜臭味的人。

可有意思的是,越是躲着不谈,我们越容易被钱牵着鼻子走。有钱的人偷偷焦虑,怕别人说自己“为富不仁”;没钱的人暗自羞愧,觉得自己“没本事”。钱就像个躲在暗处的判官,悄无声息地给每个人的生活打分,而我们连讨论评分标准的勇气都没有。

但今天咱们不妨撕开这层“遮羞布”,好好聊聊钱。

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它真的有那么“俗”吗?

先说说我远房亲戚张叔的故事。张叔以前是工厂的技术骨干,退休后每月有几千块退休金,按理说日子过得挺滋润。可他总觉得“钱不够花”,不是因为生活开支大,而是怕万一老伴生病,手里没应急的钱。有次他半夜突发心梗,送医时因为担心医药费,硬撑着跟医生说“先保守治疗”,差点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后来儿子赶来交了押金,他才松口同意手术。出院后张叔跟我说:“那一刻才明白,钱不是俗物,是能救命的底气。”

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对钱的复杂情感,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怕父母生病拿不出医药费,怕孩子上学付不起学费,怕自己老了没有依靠,这些恐惧都转化成了对钱的渴望。可反过来想,钱本身没有对错,就像一把菜刀,既能用来切菜做饭,也能成为伤人的工具,关键看握刀的人怎么用。

原文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钱只是一个工具,能够产生力量,用来服务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认识一位做公益的某大V,也是做财经方向的,她以前是某商业银行的销售冠军,年薪几十万。后来她辞职自己做公众号,同时搞了个互联网书店,把盈利的一部分拿出来资助山区儿童读书。有人说她“傻”,放着高薪工作不干,偏要做“不赚钱的买卖”,可她却说:“以前赚钱是为了买名牌包,现在赚钱是为了让山区的孩子能读到课外书,这种成就感是名牌包给不了的。”

你看,钱在这里就成了传递温暖的工具。而反观身边那些被钱毁掉的人,不是钱本身有问题,而是他们把钱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从核心本质来看,钱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创造美好,也能带来毁灭;能成就梦想,也能挑起矛盾。你可以用钱给家人买份保险,让他们多一份保障;也可以用钱资助贫困学生,让他们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同样,你也可以用钱进行投机倒把,赚昧良心的钱;甚至用钱拉帮结派,破坏规则。

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的钱早就不是我们认知里的“钞票”了。以前我们发工资,会把现金放在钱包里,摸着手感沉甸甸的;现在发工资,不过是手机银行里多了一串数字。去超市购物扫扫二维码,外卖点餐点下支付键,钱就从一个账户转到了另一个账户,连一张纸币都见不到。从这个角度来说,钱更像是一种“幻觉”,是社会共同认可的一种价值符号。

可既然是“幻觉”,我们为什么还这么执着于它?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想要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钱能带来的“感觉”。

你以为年轻人拼命赚钱是为了买豪车豪宅?

不全是。

有个95后同事跟我说,她努力工作是为了“不想被工作绑架”。她存够了半年的生活费后,果断向领导申请减少加班,每周留出两天时间去学画画——这是她从小的爱好,以前总因为“要赚钱”而搁置。对她来说,钱带来的是“选择感”,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自由。

再比如刚为人父母的朋友,拼命赚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这背后是“责任感”;退休的老人存养老金,是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这背后是“安全感”;而那些捐款救灾的人,用钱帮助陌生人,这背后是“助人感”。

说到底,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数字背后的情感需求:被尊重的感觉、有保障的感觉、能掌控生活的感觉。钱就像一个“变形器”,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把它当成实现梦想的工具,它就会为你铺路;你把它当成人生的唯一目标,它就会把你困住。

有句话特别扎心:“要么你用钱,要么钱用你。

你要么是钱的主人,要么就是钱的奴隶。”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我见过有人月薪五千,却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月固定存一千,剩下的钱用来生活和提升自己,几年后不仅攒下了一笔积蓄,还靠副业增加了收入;也见过有人月薪五万,却过着“月光”的生活,信用卡欠了一屁股债,每天被催款信息逼得焦头烂额。

这两种人的区别,不在于收入多少,而在于对钱的态度。前者把钱当成“合作伙伴”,知道怎么规划它、利用它;后者把钱当成“敌人”,要么拼命追逐,要么肆意挥霍,最终被钱牵着走。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也想做钱的主人,可怎么才能做到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把赚钱当成一场“游戏”,而不是一种负担。

听到“游戏”这两个字,估计有人会反驳:“赚钱这么严肃的事,怎么能当成游戏?”可你仔细想想,那些真正赚到大钱的人,大多把赚钱当成了一场有趣的“比赛”。

就像马云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他把创业当成了一场闯关游戏,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相当于闯过一关,这种成就感驱动着他不断前进。

为什么有人已经赚了几十亿,还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不是因为他们“贪财”,而是因为他们享受“赢”的感觉。

就像玩游戏一样,通关之后还想挑战更高难度的关卡,赚钱对他们来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当然,这场“游戏”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捉迷藏不一样,它有自己的规则,也有输赢。而且这场游戏,我们和家人都输不起。想要赢,就得像游戏里的高手学习——找到那些已经通关的人,模仿他们的玩法,避开他们踩过的坑。

我有个做理财规划的朋友,以前对投资理财一窍不通,连基金和股票的区别都不知道。后来她想改变“月光”的状态,就报名参加了一个理财课程,跟着老师学习。她发现那些理财高手,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每月先存后花,把收入的30%存起来,剩下的再用来开支。她照着这个方法做,第一个月就存下了两千块,这是她以前从来没做到过的。

很多人觉得投资理财“太复杂”,全是专业术语,听不懂也学不会。其实这都是金融行业故意制造的“门槛”。就像医生用专业术语跟你解释病情一样,金融从业者用“年化收益率”“复利”这些词,只是为了显得专业。

等你真正搞懂这些词的意思就会发现,投资理财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开源”和“节流”两件事。

“节流”就是合理规划开支,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你每天早上买一杯20块的咖啡,一个月就是600块,如果你换成每周买两次,一个月就能省下400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钱,积累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开源”就是增加收入来源,除了本职工作,还可以发展副业。现在很多人都在做自媒体、开网店、做兼职,这些都能成为收入的补充。

可能有人会说:“我没什么特长,怎么发展副业?”

其实只要你肯用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记住,赚钱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你能为别人提供多少价值,就能赚到多少钱。不管你是开快餐车的老板,还是公司里的销售冠军,本质上都是在通过为别人提供服务或产品来赚钱。

说到这里,不妨想象一下,当你成为钱的主人,实现财务自由后,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早上不用被闹钟叫醒,不用为了全勤奖赶在打卡前冲进公司;父母生病时,你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好的医院和医生,不用为医药费发愁;孩子想报兴趣班,你可以支持他的爱好,不用因为“太贵”而拒绝;你可以每年计划几次旅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用被“请假扣工资”束缚。

有人可能会问:“实现财务自由后,是不是就不用工作了?”其实不是。就像原文里说的,我们天生注定要工作,工作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但财务自由能让我们“为自己而工作”,而不是“为钱而工作”。

可能有人会觉得,财务自由是“有钱人的专属”,普通人根本实现不了。但我想说,财务自由没有统一的标准,不是非要赚够一个亿才算实现。对张叔来说,手里有足够的应急钱,不用为生病发愁,就是财务自由;对95后同事来说,能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被工作绑架,就是财务自由;对你来说,可能是不用为房贷车贷焦虑,能轻松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开销,这就是财务自由。

每个人的生活需求不同,财务自由的标准也不同。

但无论标准是什么,实现的路径都是一样的:提升自己的价值,为别人提供更多的服务,然后通过合理的规划,让钱为你工作。

回到开头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躲着谈钱?

无非是怕被人说“俗”,怕暴露自己的窘迫。

可实际上,敢于直面钱的人,才是真正成熟的人。谈钱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为了更好地规划生活,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有底气。

从今天起,别再把钱当成“禁忌”。

和家人聊聊家庭的收支情况,和朋友交流一下赚钱的心得,在职场里适当了解行业的薪资水平。当你敢于直面钱的时候,你就已经迈出了成为钱的主人的第一步。

最后想说,钱从来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就像船桨一样,它能帮你渡过河流,到达理想的彼岸,但真正决定方向的,是你的人生规划。愿你既能坦然谈钱,也能不被钱所困,用手里的“工具”,打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补充说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与钱相处,是你我一生最重要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