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11月21日,由明基友达公益基金会发起、苏州大学刘电芝教授团队具体实施的孤独症帮扶项目圆满落幕。该项目采用“儿童干预+家长赋能”双线并行模式,24名“星星的孩子”与家长同步成长,生动诠释了“家长好了、孩子才会好”的理念。
在儿童干预板块,为期18课时的沉浸式游戏大社交课程是“团体大社交”模式的创新实践,深度融合具身认知理论与计算机视觉技术,以结构化阶梯式设计助力孩子突破成长。初期通过2—3人小组入门游戏破冰,孩子在趣味互动中筑牢反应能力与规则认知基础;中期融入“分辨”“协作”挑战,借助轮流互动、团体任务深化合作意识;后期增设竞赛对抗元素,进一步提升孩子规则意识、空间感知与团队策略能力。
孩子合作游戏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实现了全方位蜕变:从无视规则到自觉遵守纪律,甚至提醒同伴,规则意识扎根心底;注意力与模仿能力稳步增强,涌现出主动示范的“小老师”;从独自探索到主动邀请同伴闯关,协作能力显著提升;表达意愿持续强化,从沉默寡言到主动举手;粗大运动、肢体控制能力同步发展,还习得爱护牙齿、勇于抗挫等正向观念。家长代表在闭幕式上动情分享,感谢项目团队无偿提供的科学干预与情感关怀,感激明基医院提供的安全专业场地及全方位的支持。
孩子主动举手
家长赋能板块同样成果丰硕。在刘电芝教授指导、刘静怡博士带领下,近3 个月里,家长通过“线下疏解+线上赋能”双轨模式走出迷茫。线上聚焦科学育儿知识科普,为家长解答干预困惑;线下以体验式活动助力家长探索自我、优化亲子互动。前半程通过ACT理念分享与正念游戏,帮助家长掌握情绪调节技巧,舒缓育儿压力;后半程围绕自我关怀、科学干预方法与家庭关系重塑,引导家长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课程结束后,家长不仅学会孩子情绪干预、科学奖惩等实用策略,更以“四个看见”总结成长:看见焦虑的自己,明晰自我关怀是育儿根基;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恐惧与求助,实现从“纠正”到“共情”的转变;看见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懂得和谐环境是孩子成长沃土;在团体中找到同路人,构建互助支持网络。
家长学习情绪调节技巧
据项目团队介绍,未来将持续迭代“儿童+家长”双轨干预模式,汇聚专业力量与公益爱心,让更多孤独症家庭在双向赋能中收获成长,让每一颗“星星”都能在家庭与社会的关爱中闪耀独特光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