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医患的“连心桥”,也是医疗环节间的“黏合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举措之一,也是改善医疗服务的有力抓手。市卫健委介绍,本市持续扩大医务社工服务的覆盖面,目前已经有293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共有医务社工787人。卫生健康部门持续推动医务社工融入卫生健康服务各场景全流程,在多个重点专科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服务模式。
每天10时,北大人民医院社工姜元一都会来到住院楼一层南侧的儿科病房。进门前,她会提前了解好新入院孩子的名单。向新入院患儿发放“入院大礼包”、聊天谈心、了解需求、进行住院指导……这是她每天的例行工作。
在北大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血液病的患者中,儿童约占一半。为了给患儿及其家庭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帮助,北大人民医院启动了“髓爱童行”医务社工服务项目,该项目也获得了市卫健委的培育支持。“髓爱童行”的社工联合有社会工作经验的患儿家长,共同组建了名为“家委会”的微信群。在“家委会”里,患儿家长互通信息、互相鼓励,医务人员定期传递健康宣教内容,社工定期搜集患儿及家长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北大人民医院的举措,是本市各大医疗机构的缩影。市卫健委介绍,本市已连续5年实施医务社工多元培育项目,累计完成4批190个项目,覆盖儿科血液病、脑卒中、眼科等多个领域。
除了各大医院,医务社工的身影,还活跃在社区里,随时陪伴在居民身边。
“最近几年,您变得爱忘事儿了吗?”“出门找路困难吗?”“脾气变大了吗?”……这些看似家常聊天的话题,其实都是北京市脑健康体检的测试题。在海淀区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社工科,这样的“小测试”每天都在进行。住在附近的老人来到社区,在医务社工的帮助下进行认知功能筛查。
不久前,一名七旬老人做完一年一度的免费健康体检后,打算放弃认知筛查,“就怕查出问题来,给家人添麻烦。”这时,医务社工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别担心,万一真有‘苗头’,咱们及时干预就能控制和延缓发展。”在社工耐心的引导下,老人完成了测试,并在初筛结果提示异常的情况下,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转诊至北京老年医院,接受了进一步的检查和诊疗。大医院和社区医院联手治疗、干预后,老人的症状已经明显好转。
市卫健委介绍,目前本市已形成“以基层为重点、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支撑、各级医疗机构协同推进”的发展体系。同时,16个区和经开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不久前,本市还启动了“双工联动双向赋能健康社区”的服务项目,推动医务社工联手社区社工,共同将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提升患者健康服务体验的同时,本市还在探索彰显首都特色、体现首善标准的医务社会工作“北京模式”。
“我们将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让医务社工成为文明北京、健康北京建设的‘金名片’,为实现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现代化贡献专业力量。”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刘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