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从“土里生根”到“空中结薯”

    “空中结薯”立体栽培技术让红薯不用埋在地里而是挂在空中生长。

    挂在空中生长的红薯。

  ■本报记者凌剑伊/文 宋延康/图

  秋收冬藏,街头的烤红薯软糯香甜让人暖心。在你的印象里,红薯长在哪里?大部分人的答案肯定是“土里”。但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核心实验区,“空中结薯”立体栽培技术打破常规,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空中结薯”很吸睛 主要用于科普观光

  11月21日,记者来到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核心实验区看到,一排排红薯植株整齐排列。与传统农田景象大不相同,这里的红薯不是深埋于地下,而是一串串悬挂在空中,像一个个“红灯笼”,红薯植株被栽培在地面的木箱中,翠绿的藤蔓沿着3米多高的支架攀爬、悬垂,形成了一道奇特又迷人的风景线。

  “‘空中结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科普观光,展示科普红薯文化的独特魅力。”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旱粮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站长李慧峰指着地上的一个个大木箱介绍,“这里采用一种非嫁接直插技术,通过选用脱毒高产的红薯苗,合理调控水肥促进藤蔓上顶,选择适宜节点压苗结薯,形成了现在看到的‘空中结薯’。”

  据统计,广西种植红薯面积约320万亩,在全国排第三位,产业规模大,其中用于鲜食类的红薯占比七成,三成用于红薯深加工产业。

  种植栽培技术突破 红薯单株产量5公斤

  “我们‘空中结薯’最早采用嫁接种苗+水培种植,现在直接升级为红薯藤+基质种植。”李慧峰说。

  其实,对于“空中结薯”立体栽培技术,李慧峰和团队已研究探索了5年,在栽培技术、品种及结薯产量上都有了新突破。

  “‘空中结薯’是应用领先的红薯藤蔓生长与薯块膨大精准调控技术,由最初的水培营养液供给养分转变成复配基质栽培,根系为植株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藤蔓快速生长,结薯点压蔓产生的不定根成为储藏根,将以前的挖红薯变成了现在的采摘红薯。”李慧峰表示,空中栽培也为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园区以及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观光亮点。

  “今年我们只是试种了数十箱,预计单株产量5公斤,其口感、甜度方面与种在地底下的红薯并没有什么区别。”李慧峰说。

  空中种植优势明显 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记者注意到,在红薯盆里,还保留着些许泥土,这是干什么用的呢?“红薯喜欢在黑暗、压力环境下生长,所以我们也给这些‘空中红薯’配上了些许砂石、营养土等,尽量让它们在黑暗环境下生长。”李慧峰表示,“空中结薯”的种植周期约180天,今年4月种下,如今已进入成熟采收期。

  据了解,“空中结薯”立体栽培技术实现了红薯从地下到空中的转变。空中种植优势显著,既节省土地,在有限空间内高产,又能精准调控养分,保障红薯生长,提升果实品质与产量。这一创新模式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为推动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崭新思路。

  目前,“空中结薯”立体栽培技术只在科研单位展示,让大家可以近距离感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蓬勃活力。李慧峰表示:“眼前的‘空中红薯’正处于最佳观赏期。我们将持续关注其成效,积极总结推广经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从“土里生根”到“空中结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