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樊秀方在直播带货。王梦洁 摄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梦洁 通讯员 周晓孟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涉县深山里的无核黑枣,自然晾晒无添加,咬一口软糯香甜,满满都是大山的味道……”11月16日清晨,太行山深处的涉县河南店镇王堡村还笼罩在晨雾中,抖音账号“黑枣姑娘”的直播间已早早开播。
镜头前,樊秀方熟练地捏起一颗黑枣向观众展示,眉眼间洋溢着对家乡特产的自豪。五年来,这位返乡创业的“80后”姑娘,凭一部手机、一个支架,让涉县黑枣、核桃、花椒等深山农产品声名远扬,既圆了自己的创业梦,更带动百余户乡亲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故土情深,乡味唤归心
涉县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群峰叠翠间的独特气候,孕育出果肉饱满的无核黑枣、仁厚味浓的核桃等优质农产品。这些承载着当地人童年记忆的美味,却因山路崎岖、信息闭塞,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
2020年前,樊秀方还是在大城市奔波的“打工人”。从销售专员到电商客服,她习惯了都市的霓虹闪烁,心中却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山水。“加班到深夜时,总会想起老家院子里的黑枣树;听到乡亲说‘果子熟了卖不动’,心里就特别难受。”这份深深的牵挂,成了她日后返乡的最初动力。
改变的契机来得偶然。一次,樊秀方带了一袋家乡黑枣与同事分享,没想到瞬间“圈粉”。“比超市买的有嚼劲”“能不能再帮我带点”……接连而来的夸赞让她猛然醒悟:“咱涉县的农产品品质一点都不差,缺的只是销路。我懂电商,为什么不回家乡试试?”这个念头一旦萌生,便再难熄灭。经过调研,她发现原生态农产品正成为消费新趋势,而家乡特产恰好契合这一需求。更让她动容的,是乡亲们面对滞销时那无奈的眼神。
2020年,樊秀方顶着家人的担忧和朋友的劝阻,毅然辞去城市的工作,带着积蓄回到王堡村。她注册了“黑枣姑娘”抖音号,把自家院子当作直播间,背景就是连绵的太行山。
初涉直播时,面对镜头她紧张得说话磕绊,一场直播下来,汗水浸湿了后背。但当看到“味道纯正,是童年记忆”这样的顾客好评时,她攥紧手机暗下决心:“再难也要坚持!”
精益求精,匠心铸口碑
“农产品靠品质说话,砸了招牌就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是樊秀方刻在心里的准则。
为守住品质关,她从收购到发货全程亲力亲为。每天天刚亮,她就背着布袋穿梭在山间农户家,收黑枣时逐颗挑拣,剔除破损霉变的;收核桃时随机开壳检查,空壳瘪仁的坚决不收;收花椒时闻香辨色,只选新鲜晾晒的优质品。有一次,一位老乡送来的黑枣因晾晒不当口感不佳,她当场婉拒,转而耐心地教给老乡晾晒技巧,约定达标后再收购。
收购回来的农产品,还要经过严格的二次筛选。樊秀方雇了村里几位留守妇女,大家围坐在院子里,按大小、品质精细分类。“黑枣要挑果形饱满的,核桃得保证果肉完整”,她一遍遍示范标准。筛选后的产品存入通风仓库,打包时更是半点不马虎——定制透气防潮包装,确保山里的美味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汁原味。
订单高峰时,她们常常打包到深夜。冬天手冻得通红就轮流搓手取暖,夏天闷热就搭起棚子坚持作业,只为让每一位顾客收到满意的产品。
为了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樊秀方经常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黑枣丰收时,她带着镜头走进枣林,直播采摘晾晒的全过程;核桃成熟时,邀请老乡出镜演示去壳技巧;花椒采摘季,她穿着农家服装和乡亲们一起劳作。
“看你直播像回农村,真实不掺假”,观众的评价道出了关键。真实的场景、朴实的讲解,让“黑枣姑娘”的口碑逐渐发酵。有老顾客留言:“关注三年,品质从没掉过线”“快递出问题立刻补发,老板太实在了”。
致富不忘乡邻,携手共绘振兴图
良好的口碑带来了稳定的流量,直播间的观看量和销售量直线上升。为了提升专业能力,她主动报名参加涉县“一品一播”电商培训,学习话术、练习互动,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直播,订单量再上新台阶。如今,仅黑枣一项,年销量就超过14万斤。
“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都富才踏实。”樊秀方始终铭记返乡的初心。生意红火后,她的收购范围从王堡村扩展到周边村庄,带动了百余户农户增收,其中不乏留守老人。
更乐镇下池村的杨何叶在家种植黑枣,以前只能低价卖给小贩,一年挣不了多少钱。“秀方的收价比小贩高,还帮我装袋搬上车。现在每年就盼着她来,心里踏实!”老人感慨地说。
王堡村的留守妇女们也在她的带动下实现了家门口就业。58岁的张大姐丈夫在外打工,孩子在县城上学,以前在家无所事事。樊秀方邀请她到加工点做筛选、打包工作,“离家近能顾家,每个月还能自己挣钱,比闲着强多了!”张大姐说,和姐妹们一起干活,既能增收又能聊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从漂泊的“打工人”到返乡的“黑枣姑娘”,樊秀方用五年的坚守,给深山农产品插上了电商的“翅膀”,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巾帼力量。
如今的涉县山村,枣林里乡亲们忙着采摘,加工点里姐妹们忙着打包,直播间里樊秀方依旧热情地讲解。太行山的黑枣香,正顺着网络飘向全国各地;樊秀方和乡亲们的振兴梦,也在并肩前行中愈发清晰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