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樊红敏 北京报道
在近期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推行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再次被明确提出。
随着长护险全面推广提速,保险业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一方面,商业保险机构通过经办服务模式,在政策性长护险领域,承担着长护险基金的“精算师”、服务网络的“组织者”和制度持续运行的“风控官”等角色和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迸发、政策窗口红利显现的背景下,商业长护险也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策性长护险是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开启万亿级蓝海市场的‘入场券’,政策性长护险将会给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保险创新与投资中心副主任王广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制度设计的关键一环
长护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是在目前五大社会保险之外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或医疗护理服务。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要解决这一困局,长护险制度全国落地“箭在弦上”。 2016年6月长护险制度试点正式启动,之后试点范围逐渐扩大。国家医疗保障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长护险制度已经在49个城市成功试点,覆盖1.8亿人,累计26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亿元,重点满足了重度失能人群的基本护理保障需求。
今年,长护险制度更是加速推进。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于加快建立规范化的长护险制度提出明确要求;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进一步为长护险全面推广奠定基础。近期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
在长护险制度试点十年探索中,商业保险机构一直深度参与其中。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平安产险已在8省18个区县承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中国人寿承办和经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近80个,累计服务客户约4000万人。
以常州市的长护险试点为例,其采取了“社商合作”受托模式,太保寿险常州分公司为全市主承、3家商保公司为区域主承、6家商保公司为次承。
“政策性长护险直面我国3.1亿老年人口的巨大失能失智照护需求。它为保险机构打开了万亿级的社会保障服务蓝海,是健康险和养老金融领域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增量市场。参与试点能让保险公司提前积累失能评估、风险定价、护理服务网络搭建等核心专业经验和数据,为日后商业险的产品创新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就保险机构在政策性长护险领域面临的机遇,王广智向记者表示。
那么,保险机构在政策性长护险领域具体承担了哪些角色和作用?
王广智向记者表示,根据其所在团队对全国49个试点地区长护险经办运营模式的分析,整体上看,保险机构的角色已升级,是长护险基金的“精算师”、服务网络的“组织者”和制度持续运行的“风控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观澜榜智库专家马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社会保险类长期护理保险从局部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商业保险机构超出传统金融机构和传统服务机构的特殊角色价值日益凸显,是制度设计的关键一环,主要体现为“三圈”。
具体来看,一是“事前防护圈”,例如商业保险机构遵循监管关于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的相关要求,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健康干预,有助于预防或减缓失能失智。二是“事中管控圈”,例如商业保险机构发挥健康管理和保险数据优势,守住失能评估关口,有助于管控道德风险。三是“事后治理圈”,例如商业保险机构通过经办服务,推动长期护理相关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做好对失能等级评估和护理服务等相关机构的监督,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又如通过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提供超出社保范围以外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实现产品补位,满足差异化需求。
商业长护险发展前景广阔
与政策性长护险加速推进相呼应,商业长护险在市场需求迸发、政策窗口红利显现的背景下,也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家层面在推进政策性长护险发展的同时,也鼓励支持商业长护险发展壮大。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及,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今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加快发展商业长护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
此外,记者注意到,多数省份公布的长护险相关实施方案都提出“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与长护险相衔接的商业补充保险”。
“政策性长护险只能提供基础的、有限的保障,商业长护险将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个性化、专业化护理需求的有效补充和升级。随着政策性长护险的全国推广,将对全民进行一次深刻的‘风险教育’,唤醒家庭对‘长期护理’这一重大财务风险的认知。”王广智向记者表示,展望未来,商业长护险发展前景广阔。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前景十分广阔。国家层面从国务院到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其发展,明确其作为政策性长护险的重要补充定位,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君龙人寿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近日,君龙人寿携手中信集团旗下养老业务发展平台中信养老推出了“龙安康长期护理保险”养老保险产品。“此次君龙推出相关产品的动因是洞察到养老群体的核心痛点:单纯资金补偿无法解决养老根本问题,老人失能后常面临‘有钱找不到靠谱护理’‘优质养老机构排不上队’的困境。”就此次推出的上述长护险产品,君龙人寿方面向记者表示。
不过,目前商业长护险仍属于业务规模小、渗透率低的小众产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商业长护险规模仅有132亿元,占健康险市场的比重只有1.5%。截至2023年7月,市场上共有46家保险公司销售商业护理保险产品,在售产品仅有130款,其中健康险公司推出的产品数量最多,占比达51.54%。
“当前商业长护险仍处于市场启动初期,产品数量偏少、规模占健康险比重较低,正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君龙人寿方面表示,要突破“小众”困境,核心要抓住“好懂”“好用” 两大关键点。“好懂”是让客户看得明白,条款在保持严谨的同时需简化表述,清晰明确“什么情况能赔付”“赔付后可用于何处”,明确长期护理状态所对应的评估标准。“好用”是让保障落地为实际服务,这是核心突破点。保险公司需着力整合优质护理服务资源,确保客户获得赔付后,能直接对接标准化、可信赖的护理服务,不用再自行寻找护工。当产品既易懂又能切实解决照护难题,自然会被更多消费者接受。
在王广智看来,长护险要实现大发展需要具备三大基础条件:一是政策标准先行,消除定价迷雾;二是服务供给跟上,解决“有钱难买服务”;三是支持政策赋能,激活全民购买力。一旦这三大基础条件就位,商业长护险将跳出传统思维,释放出强大的增长动能。“我们判断,商业长护险的大发展阶段已经非常接近,预计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出现。”王广智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