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一斧一凿的坚守 一朝一夕的等候

凿与木的对话。

党国平的徒弟正在雕刻。

本报记者  杨红霞  张多钧

潘  昊  才贡加

实习记者  张富昭

锛、刨、斧、凿、锯……经党国平之手,一块普通的木头在一斧一凿中慢慢打磨出花纹,成为在房梁、门楣、窗户、柱子上的装饰。

走进党国平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周家村的小院,堆积起来的木板、雕刻好的半成品、一整架子的工具一览无余。党国平和两名年龄相仿的徒弟各自忙碌着,一棵梨树下两张小桌子是他们休息喝茶的地方。

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贵德传统木雕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今年47岁的党国平,每天的生活都是用手中的工具和木头对话。

爷爷和父亲是木匠,耳濡目染之下,17岁的党国平顺理成章地接过这门手艺,23岁时拜贵德传统木雕第三代传承人杨延春为师。

从造型、画图、木雕、榫卯结构……党国平一点点钻研,用十年时间换来独立掌尺。

2008年,刚出师的党国平赴泰国参与建筑修缮工作,一年的时间,让他接触到不一样的文化和雕刻技艺。

党国平慢慢开始了自己的雕刻之路。砍木头、拉锯子、推刨子……每天做着口中“乏味的活儿”的党国平,终于在2013年与其他人合力完成首个作品——牌楼。

随后,他参与修建当地建筑。“设计、榫卯、雕刻都是我们独立完成的。”六个月的时间,“一手好活”的党国平终于显山露水。

从官式建筑到京派、徽派风格,从大木作到小木作……不善言辞的党国平说起木工手艺,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贵德传统木雕是甘青地区传统建筑中的一个分支,我们常做的又分汉式和藏式,汉式以雕刻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居多,藏式以藏族文化中的吉祥八宝图案为主。”这些都是党国平擅长的浮雕技艺。

党国平先后参与当地文昌庙、玉皇阁等古建筑修缮。小到门窗、家具,大到长廊、亭子,“有什么活就做什么活”的党国平也有着自己的忧虑,“现在因为有了机器雕刻,又快又便宜,对传统手工的冲击挺大。”翻开精心保存的作品照片,党国平讲述着每一个作品的故事,也谈到眼下的困境。

“机器雕刻虽然快,但千篇一律,手工雕刻让木头有了温度,有了灵魂。”党国平有四个徒弟,但都不是年轻人,他希望年轻人多关注传统的木工和木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以前主要靠父传子或者师承,手艺绝活都不会外传。现在只要你愿意学,我们肯定毫无保留地教。”

离开小院,敲击木头的梆梆声又从院里传出,这声回荡在村巷的声音,等待着更多回响。

(摄影:本报记者 杨红霞 张多钧 潘昊 才贡加 实习记者 张富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一斧一凿的坚守 一朝一夕的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