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 晖 苏 烽 杨本才让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平均海拔超4000米,在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这里也孕育出牦牛、藏羊等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农畜珍品。
作为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关键一环,玛沁县也曾面临产业链条碎片化、加工层次浅、市场衔接弱等现实困境,优质农畜资源长期难以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此,玛沁县立足“生态报国、生态富民”双重使命,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系统性破局,聚焦“强链、延链、补链”三大方向:强链瞄准精深加工核心环节,延链拓展品牌价值与附加值,补链着力打通市场与冷链物流短板。
这场全链条的重构与升级,不仅推动源头农畜产品向高附加值精品蜕变,更打通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生态优、产业兴、百姓富”的特色发展路径,为果洛州乃至全省的绿色价值转化提供了生动实践。
强链:从“源头肉”到“制成品”的价值跃升
积极打破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以“科技赋能+集群发展+利益联结”推动产业从初级分割向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转型……
这是玛沁县为提升畜牧产业“精度”与“强度”打出的“翻身牌”。
2023年,玛沁县创新组建“秘境生态畜牧业联合总社”,整合全县35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构建“联合总社+龙头企业+产业公司+合作社+牧户”的五级利益联盟机制。通过引进科研团队与专业管理,实现饲草供应、疫病防控、良种繁育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不仅实现疫苗驱虫全覆盖,更显著提升牛犊、羊羔成活率,为后续精深加工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保障,形成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闭环。
产业升级同步带动饲草供应、防疫服务、牲畜转运等配套岗位40余个,覆盖合作社日常运维,间接辐射牧民近2000户、7000余人,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真正实现“一头牦牛致富一家人”。
“过去牧民卖牦牛、藏羊,不是整卖,就是简单屠宰卖鲜肉,不仅附加值低,而且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经过精深加工,一头牦牛或藏羊可生产为冷鲜肉、肉乳食品甚至有机生物制品,产品高附加值增长明显,畜牧产业发展渐渐告别‘只卖原料、不产精品、不涨收入’的旧路子。”玛沁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长冯振华如是说。
在位于玛沁县的果洛雪山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线持续运转。这家始建于1959年的老牌企业,于2019年重组后焕发新生,现已发展为集牦牛乳肉综合加工于一体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总经理冯信东介绍:“企业引进72小时-2℃恒温专业排酸技术和全封闭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屠宰、分割到深加工、包装的全流程恒温冷鲜保障。”依托“雪山”商标,企业已开发出乳、肉、休闲食品三大类40多种产品。
在工艺上,雪山食品传承60余年精髓,保留手工腌制、自然风干等传统技艺,融合低温排酸、分子保鲜等现代技术,使产品合格率高达99.8%,损耗率降至5%。传统拳头产品如五香牦牛肉干、经典咖喱牦牛肉干等以“货真价实、品味纯正”著称;特色产品如牦牛蹄筋凸显高原食材稀缺性;创新产品如手撕风干牛肉、酱卤牦牛腱、牦牛薄脆等,则紧跟现代消费趋势,逐步实现从“地方特色”到“全国知名”的跨越。
延链:从“本地货”到“金字牌”的品牌蝶变
“没有有机认证之前,即便牦牛品质再好,买卖的价格还是上不去。现在有了‘玛沁牦牛’这块‘国字号’招牌,牦牛溢价能力增加,每头牦牛能多卖100元至200元。”玛沁县大武镇哈龙村村民华加不由感慨。
近年来,玛沁县将绿色、有机认证作为品牌建设的关键抓手,依托三江源核心区纯净的生态本底,大力推进有机草场与有机牲畜产品认证,系统提升品牌化水平,推动绿色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
2023年8月,“玛沁白藏羊”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4年4月,“玛沁牦牛”再获殊荣,跻身农业农村部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一张张“国字号”认证,成为产品品质的有力背书。截至2024年,玛沁县牦牛、藏羊、牦牛奶、草场取得全域有机认证,从源头确保了产品的优良品质。
品牌荣誉的背后,是一套严苛的品质管控体系。从草场到餐桌,每批产品均经过严格检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品牌“含金量”持续提升。品牌是农畜产品走向大市场的“通行证”。当地通过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双轮驱动格局,强化品质认证,让高原有机产品赢得持久信赖。
在玛沁秘境生态畜牧业联合总社的养殖基地,每头牦牛都佩戴可追溯耳标,信息实时对接溯源系统,扫码即可查看养殖环境、健康状况、屠宰加工等全链条信息。一枚耳标就是一份承诺,让“有机”二字看得见、摸得着。
不仅是牛羊肉,牦牛奶制品也在品牌化道路上稳步前行。走进玛沁县玛尔洛乳食品有限公司,浓郁乳香扑鼻而来。企业负责人巴月说:“从最初的有机牦牛酸奶,到如今的小盒牦牛酥油、蕨麻点心,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从省内拓展至香港等地,带动3个合作社共同发展。绿色有机认证,就是我们发家致富的‘密码’。”
手握绿色有机这张“金名片”,玛沁县积极组织企业参与青洽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上海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推介等各类展会,搭建品牌推广平台。就在上月,巴月携牦牛奶产品受邀参加2025青海—澳门经贸交流合作推介会,产品以纯净原料与独特口感,吸引众多澳门客商品鉴与采购。
补链:从“冷高原”到“热市场”的渠道贯通
“上千头‘订单牛’让乡上的脱贫户、监测户直接受益。每头牦牛在市场价基础上还能获得补贴,我家出栏20头,光补贴就拿到近1万元。”华加的喜悦,源自玛沁县创新的订单模式。为破解“卖难”问题,玛沁县构建“线下+线上”“省内+省外”多元化市场体系,推动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实现“优价畅销”。
玛沁县一边激励牧户“供货”,一边将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组团赴川渝地区举办文旅商暨农畜产品推介会,携17家本土企业以“生态+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开拓市场。目前,玛沁县农畜产品已成功进入北京、上海、成都、济南等国内城市。
同时,精准对接香港市场,邀请香港食品委员会及相关企业实地考察,指导企业改进包装设计与产品口味,以适应香港市场的消费习惯与安全标准。目前,双方正探索高原有机产品进入香港市场的稳定路径,并在文旅商贸领域深化合作。
建成的智能活畜交易中心与冷链物流产业园,为产品高效流通构建了坚实平台。位于玛沁县农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产业园的青海原牛香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有机牦牛肉丸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州级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经理张旭华介绍:“企业与县域内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定向收购协议,保障原料的稳定与可追溯。生产环节引入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配备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量达1万吨,产品销往香港、澳门、上海、江苏、广州等地,并通过电商平台覆盖线上线下渠道。”
依托农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产业园,玛沁县建设标准化冷链仓储设施,配备专业冷链运输车辆,构建“产地预冷—冷链运输—终端保鲜”的全链条冷链体系,有效破解“出山难题”。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农畜产品的运输半径持续扩大,保质期不断延长,为远距离市场拓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今日的玛沁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成效显著,推动农牧业总产值连续数年稳定在3亿元以上。通过产业发展,累计带动1.2万余名牧民持续增收,户均年增收超过1.5万元。
从精深加工的价值提升,到品牌建设的信誉赋能,再到市场拓展的空间突破,玛沁县正以生态为基、产业为脉、民生为本,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奋力书写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