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静)11月2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青海湖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 青海湖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十四五”期间,我省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投入3.3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水生态修复、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等生态项目,监测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流域生态环境稳中向好。2022年青海湖水生态保护修复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完成二郎剑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督导实现环湖7个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封闭17个垃圾处理场实现集中转运处理,基本实现垃圾“零填埋”、污水“零直排”,青海湖整体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
常态化落实巡湖巡河巡草巡点“四巡”机制,防范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综合运用传感监测、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建立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实现重点野生动物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挂牌成立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和3个“国字号”台站,深化科研合作交流,召开首批国际重要湿地研讨会、青海湖生态保护科研合作交流推进会,青海湖生态保护科技支撑力不断增强。
2024年监测显示,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实现“三个增量、两个稳定”: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达3700余只,是保护初期的12倍;水鸟种群数量达到60.6万余只;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恢复到12.7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9倍;水鸟整体种群数量及水环境重要指标保持稳定。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更趋平衡。
◆ 国家公园创建步伐更加坚实
在基础工作方面,成立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领导小组和院士领衔的创建专家委员会,制定印发《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实施方案》,形成高位推进格局。严格对照《国家公园设立指南》,全面完成本底调查、范围分区等8方面55项任务,形成65项成果,进入创建成效评估阶段。针对反馈意见扎实推进整改,及时优化创建工作方案。坚守生态底线,配合完成成效评估前期工作,做好设立申报准备。同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教育、社区协同发展等创新路径。
初步构建起标准规范体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形成以规划引领国家公园创建的总体思路,目前形成了生态保护、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10个专项规划,初步确立了国家公园创建的基本目标、总体布局、保护体系等方向性、根本性问题。
◆ 示范区建设成果更加丰硕
“十四五”时期,我省深化“一芯一环多带”战略,推动创建期专项规划落地,实现与省级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前瞻性布局观景点、码头航道。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实施提档升级工程,“倒湖茶”公路建设和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建成青海湖生态旅游指挥调度与生态网络感知监测监管基础平台,实现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
始终坚持生态为民、成果共享,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建立“观景点+村集体+牧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目前,12个规范化生态观景点及核心景区辐射带动环湖8个乡镇20个村6400余户2万余名农牧民受益。群众通过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旅游服务就业、土特产品销售、分红等多种渠道获得稳定收入,形成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运营新模式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态富民新路径。
打造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双基地和哈尔盖生物多样性亮相区等“窗口”,形成“13处自然生态教育基地+12个生态观景点”自然教育品牌格局,推出6条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精品线路,开设3所“青海湖生态学校”,设计自然教育课程,吸引近万名青少年和访客参与。成功与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州签署生态保护备忘录,与巴基斯坦肯哈尔湖、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结为友好湖泊,深化国际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