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摄影 吴聃
初冬,西南交通大学的校园里,阳光透过薄云,洒在实验室的窗棂上。高仕斌指尖轻触电脑屏幕,一组组供电数据流转闪烁,仿佛与他37年的科研生涯同频共振。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出炉,这位默默耕耘在轨道交通牵引供电领域的学者当选。消息传来,高仕斌一如往常,笑容温煦,语调从容。在他看来,无论当选与否都应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创新。”
高仕斌当选感受
发展选择我们,我们便不负时代
高仕斌是湖北随州人,1981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开始学习铁路电气化。1988年,他硕士毕业时,正赶上我国设立海南省。正当高仕斌和同学们商量着闯荡海南时,学院找到他,告诉他电气化铁路已经开始快速发展,但师资力量短缺,希望他能够留下来,为电气化的设计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这一留,便是37年,高仕斌的人生与四川 、与中国铁路事业紧紧绑定。
回首往事,高仕斌将这段岁月视为时代赋予的使命。他说:“我们这代人,赶上了中国飞速发展的好时代。而我们,也没有辜负这样一个时代。”在他看来,此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国家发展给予的信任,“我也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院士’这个称号。”
这些年来,高仕斌始终扎根轨道交通牵引供电领域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主持研发高铁供电保护—控制—调度一体化系统、高速弓网安全检测—诊断—维修成套技术装备、高电压大容量卷铁心节能牵引变压器等系列重大装备,攻克了高速铁路可靠供电、供电安全和供电节能等工程技术问题。
三十多年的埋首耕耘,高仕斌带领团队与一代代“电气化人”并肩,实现了铁路供电从“普速”到“高速”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落户”四川的院士,您对四川有着怎样的感情?”面对记者提问,高仕斌笑了。
“四川不仅有交大这样我们成长的土壤,也有着各类地形以及发展的各类形态,是中国发展的缩影。”对他而言,在学校,在四川,他能更好地潜心事业,更好地观察中国,找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四川成就了我,我将用更大努力回报国家!”高仕斌说。
关于科研研究
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认真与坚持
然而,高仕斌的科研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90年代,大秦铁路攻坚正酣。高仕斌团队刚刚完成一套牵引变电所故障定位装置的安装,一个诡异的现象出现了:每当万吨货运列车驶过,故障定位装置的显示屏就会出现“花屏”。
当时,研究团队尝试了几乎所有可能的手段,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高仕斌要来了整个牵引变电所的原始设计图纸,从头开始研究。
经过逐页比对、细细推敲,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该牵引变电所先前的故障定位装置是由日本某公司开发,与他们新安装的设备虽然共用电流回路,但接地方式截然不同。新旧装置原理差异导致相互干扰,最终引发显示异常。
高仕斌在实验室“这个问题不大,但如果不追根溯源,不看原图,几乎不可能被发现。”高仕斌感慨。正是这份对“认真”二字的执着,让他们找到了症结,也让高仕斌更加坚信:科研没有捷径,细节之处见真章。
所以,在他看来,科研工作最应该坚守的品质就是“认真、勇气与坚持”。“俗话说,好饭不怕晚。”高仕斌认为,科研应该紧扣一个方向,“沉下心来破解基层问题,用心开展现场实践,精心提炼总结——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高仕斌和团队交流关于人才培养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山河
正是凭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高仕斌与团队突破了一个个技术瓶颈。如今,他将目光投向广袤西部——“当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战场正逐步西移。”他带领团队积极参与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也常寄语学生,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国家战略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高仕斌看来,中国的轨道交通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所以,尽管科研和管理工作繁忙,他依然坚持每周为本科生授课。他主讲的《电气工程概论》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被他视作“播种”的关键。他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让他们有一个大系统观念,这对他们以后学习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都是很有帮助的。”高仕斌说。
高仕斌给学生上课出身农村,高仕斌善于用最朴素的比喻诠释育人理念。他认为,人才培养就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都是一季一季的,“本科生4年一个周期,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4年。”他倡导“实验室+现场”培养模式,要让学生“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山河”,在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
当前,伴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高仕斌将目光瞄准了高铁供电系统的新能源战略以及高铁全链条节能减排研究。“比如,在西部的铁路建设中,涉及应急供电以及高山铁路外部电源比较薄弱的情况,如何利用新能源破解供电难题。这既是技术挑战,更是时代使命。”
实验室墙上,中国高铁网络图银线纵横。从西南腹地奔向雪域高原,也恰似高仕斌的科研人生——驭电前行,永不停歇。
(部分图片由校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