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选择自己喜爱的彩色笔,在说唱俑雕塑规定范围内写写画画,一件件由观众与艺术家共创的作品正在生成。今天,位于北外滩的上海德邻1935艺术空间首展“当代说唱俑——刘世军雕塑展”开幕,这也是北外滩艺术空间联盟授牌后首个开幕的艺术展。
建筑拔节,文脉流觞,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的亮点之一,是与人文共生——不仅是产业载体、居住空间,更是价值进阶、功能复合的城市单元。都市魅力绽放,归属认同加强,人文滋养构成了北外滩的深层吸引,促进了产业协同,夯实了区域核心竞争力。
叶辰亮摄叶辰亮摄最近,线上艺术综合体和资源整合中枢上海外滩艺术中心数智服务平台发布。上海外滩艺术中心总裁裴鑫走访沪上多个街区后,推动平台与北外滩街道签约。在他看来,北外滩的艺术空间很有特色,新旧融合且串珠成链,“北外滩是世界会客厅,更将成为世界顶尖艺术中心”。
以位于崇明路70号的上海德邻1935艺术空间为例。艺术空间所在的德邻公寓建于1935年,以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为基底,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作为上海最早的电梯公寓之一,张恨水、刘白羽、巴金等文化名流皆在此驻足,是当年的“文人客厅”。经过UA尤安设计三年修缮,这座老建筑于今年6月焕然新生,并向公众开放建筑一层,“不孤庭”“有邻厅”“德邻廊”组成近千平方米的艺术空间。德邻公寓从历史地标转向开放文化聚场,成为北外滩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活力协同共进的又一案例,也成为上海存量历史建筑经过城市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范本。
历史建筑与当代艺术在北外滩交融,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复调乐章。北外滩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外滩艺术空间联盟中,有不少老建筑活化为人文地标的案例,如高品质艺术作品集萃的世界会客厅、打造创新创意孵化器的雷士德工学院旧址等;也有既有建筑增加艺术空间的案例,如改建后的外滩茂悦大酒店开出了泰茶馆艺术空间、北外滩国客中心新建了虹空间艺术中心等;还有拔地而起的新造建筑,如演出类型多元的北外滩保利友邦大剧院、刚刚建成的金茂北外滩等。“新老建筑都为艺术留出空间,人文共生正成为区域价值塑造与提升的核心路径。”
叶辰亮摄叶辰亮摄今天开幕的“当代说唱俑”展览,是艺术家刘世军以四川出土陶俑为灵感创作的雕塑作品,创作时长跨越十余年。在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公司总建筑师杨晓绮看来,这组作品与上海德邻1935艺术空间“很搭”,都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用艺术创造性转译时代精神。
展览中,4件大体量的“当代说唱俑”被用于共创,人们能在其上随心所欲写字、画图。策展人、德邻公寓修缮总负责人余志峰认为,这些作品让展览在品鉴功能之上,叠加了公众文化实践,更凸显了上海德邻1935艺术空间等北外滩艺术空间的人文气息:“不仅是展览与艺术陈列的美学发生器,更是多元活动的文艺新现场。”
虹口区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在虹口区相关负责人看来,文化积淀、战略擘画与发展动能的交汇交融,让北外滩的每一寸土地都“极端珍贵”。这里与外滩、陆家嘴一起组成了上海的“黄金三角”,而北外滩的特殊在于,站在这片欣赏“世纪同框”景致的最佳观景台,既能读懂上海过去、又能望见上海未来。在北外滩,中国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第一部电话在此响起,第一个由国人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此敞开大门,深厚的文脉、创新的血脉早已沁入肌理。
依托区位优势和前瞻规划,北外滩迎来从待开发土地向城市更新典范的跨越式发展。从城市界面看,480米浦西第一高楼落子其间,将与19栋摩天大楼勾勒新的上海天际线;从居住板块看,金茂璞元、华润置地·外滩瑞府、海泰北外滩等11个高品质房产项目集中亮相,反映了市场对北外滩“都市发展新标杆”的预期落定。北外滩稀缺的居职相融、产城融合场景,与人文共生的独特魅力,在重塑街区形态、居住品质之外,更将以产业集聚、人才汇流,不断刷新城区价值。
原标题:《新展览新空间新联盟同步落子北外滩,说明了什么?》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王宛艺
来源:作者:文汇报 单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