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南海潮平处,湾区夜未央。11月21日晚,深圳湾畔灯火璀璨,粤港澳三地演员联袂献上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演出,为这场历时13天的体育盛会画上圆满句点。这是创造历史的一届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首次在深海冷泉采集火炬“源火”,首次实现马拉松、公路自行车等赛事跨境举办……它不仅见证了1.4万余名运动健儿的卓越风采,更展示出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蓬勃活力。
跨境办赛 卓越协同
11月8日清晨,港珠澳大桥沐浴在曙光中。103名自行车选手从珠海博物馆出发,开启了全运会史上首场跨境赛事——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的角逐。这条全长231.8公里的赛道串联三地,运动员6次穿越口岸却无需停留。
“我都不知道哪里需要通关,全程很顺利地通过。”天津选手薛铭的感慨,道出赛事最大突破。参赛人员佩戴智能手环,在口岸分界线处架设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实时感应,确保运动员以约40公里时速“零延时、零等待、零接触”快速通过。
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副站长张磊介绍:“粤港澳三地出入境管理部门协同创新的‘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赛事期间出入境信息‘一地验放,三方互认’。”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说:“全运会能顺利举办,本身就是一个宝贵经验,为大湾区未来合办更多大型赛事打下了基础。”
赛事协同的效益持续“溢出”。就在跨境马拉松项目举办的同一天,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一辆粤C车牌的私家车驶离出境车道,标志着备受期待的“粤车南下”政策正式实施。从赛时的“无感通关”到平日的“便捷南下”,全运会期间锤炼的协同机制,正让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从宏伟蓝图加速照进现实。
赛时精彩 赛后共享
本届全运会使用的105个场馆中,90%以上由原有场馆改造提升。当全运会圣火缓缓熄灭,这些场馆也开启了新使命——以“无界”、绿色、智能的姿态,融入城市生活的跃动脉搏。
在广州,有着38年历史的天河体育中心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蝶变。“我们拆除了体育中心周边450米的多层围蔽,将4个街角建成口袋公园,以慢行步道串联运动场地,形成了开放式的‘无界’体育公园场景。现在市民能不知不觉地走进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胡峰说。
在深圳,创新理念同样在场馆改造中闪耀。深圳赛区20个竞赛场馆中,14个为改造场馆,改造面积占比达71.3%。深圳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专家吕佩蕾介绍:“通过地下通廊、空中连廊等立体连接,传统封闭式的体育建筑转变为与周边城市融为一体的市民体育文化公园。”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新增的2000平方米户外智能健身空间,正吸引着更多市民前来锻炼。
香港启德体育园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这座在旧机场跑道上崛起的现代化建筑群,以其开合式天幕和灵活草坪系统,可实现从田径赛场到演唱会场地的快速切换。场馆运营方表示:“启德体育园通过‘体育+文旅+商业’的融合模式,旨在打造持续产生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城市活力中心,而非一次性的赛会场馆。”
在澳门,全民健身的理念通过赛事得到进一步深化。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主任潘永权表示:“每一次举办大型体育活动,都可以带动体育旅游、体育竞技,对城市各行各业都有正面推动。”
文化浸润 凝聚认同
当十五运会的竞技帷幕落下,岭南文化的血脉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上澎湃不息。这场体育盛会不仅刷新了纪录,更以文化为纽带,将三地同胞的情感凝聚成“同心圆”,实现了从设施“硬联通”到民意“心联通”的深化。
“大家铆足了劲,就为了这一刻!”圆满完成闭幕式演出后,深圳宝安区桥头醒狮团教练谭展飞激动不已。他带领的由粤港澳三地150多位青年组成的醒狮团,经过8个多月的刻苦排练,让这一民俗艺术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犹记得开幕式上的诸多经典画面,醒狮、VR技术等诸多元素构建了粤港澳的“共情”场域,让岭南文脉成为联结三地的纽带。而与其呼应的闭幕式上,“湾区元素”也贯穿始终:开场由粤港澳三地体育嘉宾共同开启倒计时;“大湾区交响”环节三地音乐剧演员携手演绎,中华龙舟表演更是将闭幕式表演推向高潮——演员们层层叠站,形成“中华龙舟”造型,寓意大湾区同心协力、奋勇争先的精神。闭幕式总导演沈晨表示:“闭幕式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的收尾,更是一次大湾区文化与情感的深度交融。”
从粤港澳三地火炬手的联动,到跨境赛事中凝聚的协作智慧,十五运会为大湾区留下了协同发展的“制度遗产”。这场盛会激发的体育热情、深化的人文纽带、提升的协同效能,必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本报记者 唐一歌 党文婷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