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南工大教职工浦站寻踪《背影》,以文学行走致敬经典

转自:扬子晚报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1月19日,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南书房内,央视主持人康辉缓缓流淌的《背影》朗诵录音,瞬间将现场带入百年前的月台场景。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名篇《背影》发表一百周年,南京工业大学工会、图书馆、药学院与校教职工读书协会联合发起“探访浦站背影,诵读经典名篇”沉浸式文学行走。四十余位教职工代表从南书房的书香雅集,走向《背影》故事的原点——南京浦口火车站,在诵读与行走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让个体记忆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实现深刻共鸣。

书香雅集:于经典诵读中照见人生

“初读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随着年岁增长与人生阅历沉淀,教师们听了诵读后对《背影》的感悟愈发厚重深刻。

“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分离。当我们也成为他人眼中的‘背影’后,才恍然读懂,那些曾嫌琐碎的唠叨,原是一份深沉真切的爱。”杨芳老师在字里行间解锁当代两代人相处的智慧。孙宇老师追忆自己初入大学报到时,与送学的父亲一路相伴的点滴过往,重温那份直抵心底的挚爱;王戈非老师再读之后,深刻体悟到中国式父母“爱到深处却无言”的深沉情愫。“95后”老师李璟致则自省:“莫让父母的等待,败给匆匆的时光。”平淡文字下涌动的滚烫情感,在现场激荡共鸣,让这部百年经典焕发出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经典共读环节更显人文意蕴。弋鹏老师由《匆匆》一文发出号召:“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应学会科学取舍,锚定人生目标笃定前行,不断拓展生命的厚度、丰盈生命的维度”。陈晓霞老师细品《荷塘月色》,带领大家寻得心灵的静谧归处;崔北亮老师借《儿女》袒露为人父的柔软与担当;李凤鸣老师于《冬天》中重温儿时围炉夜话的温情;罗正闻老师从《说扬州》里触摸一座城市的风骨与温度。刘国新老师诵读《南京》后,抛出“你心中的南京新名胜”之问,引发热烈思辨;魏俊婕老师则畅言:“若朱自清先生得见今日之国泰民安、山河无恙,定会一扫《匆匆》中的怅惘,尽显《春》之豪情!”

故站寻踪:在历史现场实现精神升华

循着文学的地图,一行人移步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这座百年老站,青灰色的建筑镌刻着岁月风霜,悠长铁轨伸向远方。它不仅是《背影》中父爱的永恒见证,更沉淀着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厚重篇章——毛泽东送别留法学生的热切、王荷波领导工人运动的激昂、孙中山灵柩南归的悲恸、故宫文物南迁的坚守、解放南京的壮阔,都深藏在每一块砖石的记忆中。

朱自清先生雕塑前,《背影》接力诵读温情启幕。“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字句铿锵,穿越百年。江风拂面,江水奔流,百年前父亲攀爬月台的身影与“朱红的橘子”所承载的深沉父爱,此刻与长江两岸的时代蝶变、暖阳下的街区新颜交织融合,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从前读《背影》,看见的是父辈的蹒跚;今天立在此处,看见的则是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背影’!” 南工大教职工读书协会会长王飞道出了众人的心声。文学的细腻、历史的厚重、时代的洪流在此交汇,将这场行走淬炼为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活动尾声,全体教职工齐声诵读《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清朗之声随江风远扬,蓬勃的信念与力量在心间升腾。

该校工会主席彭亚辉表示,这场沉浸式文学行走,既是对经典的崇高致敬,更是对人文精神的自觉接续。未来,南京工业大学教职工读书协会将继续深耕 “世界文学之都” 南京的文化土壤,探寻更多文学记忆与历史地标,让经典在行走中重焕新生,让文脉在声音里绵延传承,为师生的精神世界搭建一座滋养心灵、照亮归途的人文舞台。

通讯员 魏俊婕 王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朱亚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南工大教职工浦站寻踪《背影》,以文学行走致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