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扎根秦山汉水 绘就和谐新“枫”景 —— 洋县人民法院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纪实

在朱鹮故乡,秦岭南麓的洋县,汉江如诗如画般流淌着千年的故事。这秦山汉水间,一幅以法治为底色、以和谐为韵脚的基层社会治理新画卷正徐徐铺展。这画卷的执笔人——洋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以其对“枫桥经验”的深刻理解和生动实践,将法律的刚性裁决与情感的柔性疏导融为一体,这座古老县城焕发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现代治理之光。

(一)溯源与传承:从“枫桥”到“汉水”,经验的落地生根

“枫桥经验”,这一发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浙江省的基层工作法宝,其核心要义在于“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洋县法院深刻认识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今天,这一经验非但未曾褪色,反而更具时代价值。法院党组强调,发扬“枫桥经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实现其与洋县本地社情民意的创造性结合。为此,法院将工作理念从“注重办案”向“参与治理”转变,从“庭审裁判者”向“纠纷化解者”延伸,让司法力量主动下沉,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网格,使“枫桥经验”在秦山汉水间扎下深根、开出新花。

(二)预防为先:“网格法官”筑起矛盾化解第一道堤坝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洋县法院坚信,源头治理是“枫桥经验”的精髓。他们大力推行“网格法官”工作机制,将法官编入全县基层网格体系。法官们不再是坐等案件上门的“裁判官”,而是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社区企业的“巡逻兵”和“前哨站”。他们定期走访,与网格员、调解员联动,对摸排出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债务争议等风险隐患,第一时间介入、第一现场疏导,将大量矛盾化解于诉前、消弭于萌芽。这种“法官下沉、关口前移”的模式,宛如在基层社会编织了一张无形的防护网,有效构筑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堤坝。

(三)多元共治: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治理格局

复杂的社会矛盾绝非法院一己之力所能包揽。洋县法院干警们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法委牵头、法院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共治”大格局。一方面,法院加强与公安、司法、信访、人社、妇联等部门的常态化协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席会议和诉调对接机制,对重大疑难纠纷进行“联合会诊”;另一方面,法院充分激活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社会解纷资源,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诉调对接窗口,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形成了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网络,实现了从法院唱“独角戏”到社会各界奏响“大合唱”的深刻转变。

(四)情法交融:巡回审判中的法治课堂与温情司法

一辆巡回审判车、两名干警、三张简易桌椅......国徽下,同志们在村落院坝、厂矿企业,设置一个移动的法庭现场开庭,洋县法院将“巡回审判”作为发扬“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法官们选取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赡养、邻里、土地、婚恋等案件,将庭审送到群众耳畔、心田。在这里,庭审不仅是查明事实、适用法律的过程,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法官以案释法,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辨法析理。“两代表一委员”及群众旁听评议,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规则意识。这种“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方式,将司法的专业性与“枫桥经验”的群众性完美结合,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带着体温的准则,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五)数字赋能:新时代“网上枫桥经验”的洋县探索

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洋县法院为“枫桥经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他们大力推广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利用“移动微法院”、在线调解平台等信息化工具,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当事人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通过手机视频参与调解和庭审。在线调解、电子送达、网上立案已成为常态。极大便利了群众,更在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保障了司法解纷渠道的畅通无阻,开创了“线上枫桥”的新模式,让这一传统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枫”景这边独好。洋县人民法院的实践充分证明,“枫桥经验”这座宝贵的富矿,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依然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他们以对人民的赤诚、对法律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将“枫桥经验”的精髓深深烙刻在每一次走访、每一次调解、每一次庭审之中,用心用情用力在洋县大地上描绘出一幅矛盾更少、和谐更多、秩序更好、民心更暖的基层治理新“枫”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坚实的法院智慧和力量。

作者| 叶宝云

编辑| 李娟

责编| 翟力强

审核| 姚启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扎根秦山汉水 绘就和谐新“枫”景 —— 洋县人民法院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