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一宗伪装成普通贸易的奢侈品走私案,牵出背后专业化犯罪链条;一船申报品名不符的电子货物,暴露跨境电商走私新风险——这些都是上海司法机关十年反走私斗争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今天,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联合上海海关缉私局、上海海警局、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共同发布《上海打击走私犯罪白皮书(2015-2024)》,全面展示了十年间上海地区打击走私犯罪的成效与挑战。
这份长达十年的“缉私账本”显示,上海地区走私犯罪形势正经历深刻变化。2015年至今,三分院受理审查批准逮捕走私案件778件1536人,其中669件1268人被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案件1523件2891人659单位,最终1171件2375人496单位被提起公诉。同期,三中院受理的走私刑事案件达1171件,审结1160件,在2375名被告人中,约53%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约42%被判处三至十年有期徒刑,另有近5%的犯罪分子被判处十年以上重刑。
纵观十年发展态势,走私犯罪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案件数量波动上升,其中2018年至2021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犯罪对象从传统的成品油、白糖等,扩展到电子产品、奢侈品、日化用品等新兴品类;犯罪手段更趋隐蔽,伪报价格、行李藏匿等成为主要方式,合计占比达74%;团伙犯罪高发,且与洗钱、非法经营等犯罪行为交织,形成专业化犯罪链条。
面对日益复杂的走私形势,上海司法机关创新构建了多层次协作机制。其中,全国首家“碧海联动”反走私侦检协作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侦检协作进入新阶段。通过畅通联席会议机制、密切刑事诉讼衔接、统一执法办案标准,形成了刑事侦查、检察、审判协同治罪加治理的工作格局。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司法机关还注重源头治理。十年来,通过提出针对性检察建议和司法建议,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特别是在服务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方面,推出专项执法司法保障举措,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会后举行的检察开放日活动中,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座谈时表示,检察机关在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成效显著,同时期待进一步加大对电子烟、科技产品等新型走私的全链条打击力度,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缉私效能,共同守护国门安全。
原标题:《奢侈品走私暗藏玄机,跨境电商成重灾区》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