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梧州发布
今年以来,梧州市以全区增值化改革试点为契机,聚焦再生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流程再造破解项目落地梗阻,依托数智赋能打破政务信息壁垒,以需求为导向筑牢企业发展支撑,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注入强劲政务动能,助力全市再生新材料产业焕发新活力。
流程优化破解项目落地难题
“以前准备审批材料,要反复对照不同文件、多次与审批部门沟通确认,单梳理流程就花了不少时间。现在有了‘全景图’审批指南,所有要求一目了然,我们‘按图索骥’很快就完成了报批材料,节省了一半的前期准备时间。”梧州市一家金属回收综合利用项目的负责人谈及办事体验时,对“全景图”审批指南的实用性给予高度评价。
为了让再生新材料企业办事提速增效,梧州市从流程优化切入,构建高效审批体系。
11月19日,在梧州临港经济区“年处理9万吨含锑、锌物料综合回收与精深加工项目”项目现场,大型设备协同作业,全力冲刺年度建设目标。梧州临港经济区管委会供图
——构建增值服务矩阵。梧州市以线上“桂企增值服务专区”、线下政务中心专区及临港经济区服务站为载体,整合项目立项、环评等审批事项,编制106项涉企增值服务事项,提供“一表申请、并联审批”的“一站式”服务;针对再生铜、再生铝等项目,发布主题式审批“全景图”,明确申请要件与办理时限,大幅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升级“承诺即开工”机制。梧州市对负面清单外、已取得用地的项目推行告知承诺制,次要材料欠缺可容缺受理。目前,已有总投资835.1亿元的109个项目通过该模式直接落地,平均开工时间提前6个月。
——打通重大项目“快审通道”。梧州市在全区率先规范政务服务特别程序,压缩检验检测等环节时限超60%,并推进多图联审、区域评估等改革。今年以来,已有157个工程建设项目实现线上多图联审,全市各产业园区实现节能审查等区域评估全覆盖,企业评估成本“归零”;市本级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办结率提升至75.2%;全流程平均审批用时压减至12天,较全区平均水平少2天。
依托数字化手段,梧州市构建互联互通的数据体系,建立产业专属数据库,归集再生新材料企业注册、环评批复、排污许可等信息,形成177个“企业画像”、92份“项目档案”,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升级。
需求导向筑牢企业发展后盾
“从项目立项到报批,审批部门全程主动跟进,就连技术难题都帮我们协调专家出方案,这样的‘全链条’服务让我们项目推进更有底气。”广西翅冀钢铁有限公司余气能源化回收利用项目的负责人说,得益于部门的贴心服务,项目顺利拿到水资源论证报告。
广西翅冀钢铁有限公司厂区里,各类机器设备正有序进行生产。梧州临港经济区管委会供图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梧州市主动延伸服务触角,提供“伙伴式”全周期贴心服务保障。首创“红石榴”政务服务站,前置政策辅导服务,组建14支服务队覆盖全市政务服务主干网点;建立“审管执信”协同机制,实现审批、监管、执法、信用环节无缝衔接,对信用良好的再生资源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做到“无事不扰、有需必应”。
此外,梧州市积极畅通政企沟通渠道,通过“好差评”、12345热线、“政务服务体验官”等渠道收集企业意见,创新推出“政务服务+直播间”,围绕企业开办等高频事项开展8场直播,切实提升政策知晓度与办事便利度。为加速企业从申请到投产的进程,梧州市提升数智化服务水平,推动电子证照全域互认。目前,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