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11月21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11月21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临夏专场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临夏州“十四五”时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灾后重建、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发展:新引擎驱动新成就
临夏州将发展视为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通过抓项目、育产业、抓招商、强企业、抓改革、促开放,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35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06亿元,年均增长7%。
在项目建设上,坚持“基础先行”,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17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5%。临大高速、安临一级等多条公路建成,兰合铁路等工程加快建设,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9%,城市燃气普及率达70.8%。
产业培育方面,构建了具有临夏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文旅产业势头强劲,成功创建多个国家级旅游品牌,2024年接待游客4384.59万人次,旅游花费233.84亿元。工业产业扩规延链,规上工业企业达123家,五大产业聚链成群。优势产业多点开花,商贸物流等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开办餐饮门店3.4万家,带动就业19.3万人。同时,积极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培育新质生产力。
开放活力上,一体推进改革事项,破解体制机制问题。抢抓“一带一路”机遇,融入区域经济圈,发展外向型经济。惠发食品取得多国出口认证,伊客拉穆等企业在海外设立分公司,临夏农特产品亮相多个展会,打造生产供应基地迈出坚实步伐。
乡村振兴:新图景展现新生活
临夏州抢抓机遇,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一键申报”机制高效运行,实施农房抗震改造等项目,“三保障”水平提升,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产业蓬勃兴起,60%以上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培育八大特色产业,建成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牛羊全产业链产值达311亿元。
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多个省级乡村建设支持村和和美乡村,临夏县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灾后重建:新奇迹彰显中国力量
临夏州全力攻坚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兑现“三年规划两年完成”承诺。抗震救灾展现中国速度,各级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在多个关键时间节点完成抢险救人、转移安置等任务,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灾后重建全面完成任务,2024年230所学校如期开学,10.2万户居民自建房建成入住,14个集中安置点全面交付。2025年加力推进后续项目,270个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项目全部完工。
产业体系实现重构跃升,实施配套扶持政策,建成多个繁育中心和标准化基地,后续产业覆盖82%的集中安置群众,建设“三位一体”示范村,实现互嵌融居。
民生保障:新水平提升幸福指数
临夏州每年将80%以上财力投入民生事业。就业方面,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8.94万人,打造多个区域劳务品牌,累计培训劳动力32.05万人。
教育上,把教育作为根本之策,新建改扩建学校740所,新增学位6.3万个,补充教师9103名,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较2020年提高16.49个百分点。
健康保障方面,推进县域医共体等建设,新建改扩建医疗机构19所,州人民医院跻身三级甲等医院行列,群众看病就医更有保障。
兜底保障上,全面落实政策,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2.5万名干部结对关爱特殊困难群众。
同时,创新开办老年人幸福食堂等,构建服务保障体系。文明新风方面,实施“德润临夏”等工程,永靖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凡人善举层出不穷。
生态环保:新答卷守护绿水青山
临夏州树牢上游意识,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任务。系统化保护上,开展“绿满临夏”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170万亩,林草覆盖率、水土保持率分别达到48.13%和67.14%。
常态化防治方面,实施清洁取暖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制,黄河临夏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绿色化转型上,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2家,新建集中式光伏发电77万千瓦,林业碳汇开发进展顺利。
此外,临夏州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抓好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临夏州委书记李海默表示,回顾“十四五”,临夏州收获满满;展望“十五五”,临夏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打造“五个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夏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