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从苏炳添到陈妤颉,在谢幕与登场中看见传承力量 | 新京报快评

▲全运会上的运动员们:左上,苏炳添;右上,马龙(前);左下,陈妤颉;右下,邹明珂。图/新华社

这一次全运会上,有不少催人泪下的谢幕场面。

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鸣枪起跑,广东队拿下第四名,全场却掌声雷动,只因这是36岁老将苏炳添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当球拍最后一次挥下,北京队3-1战胜上海队,也标志着乒乓球老将马龙即将告别赛场;全运会羽毛球混双决赛同样吸引着关注的目光,这不仅是一场金牌争夺战,也是“雅思组合”郑思维与黄雅琼最后一次同场挥拍的珍贵时刻……

这些场面令人鼻酸。这些运动员成绩斐然,也曾经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喜与感动,他们的名字,早已不仅是赛场上的符号,而是几代观众记忆中的坐标。

从破纪录的高光时刻,到逆境中的咬牙坚持,从一次次冲刺的身影到挥拍落地的瞬间,他们用漫长的职业生涯,写下了属于中国体育的重量与温度。

创下9秒83的亚洲纪录的苏炳添,被誉为“六边形战士”的马龙,拿下大满贯成就的“雅思组合”,他们早已成为传奇。在全运会的赛场上谢幕,也无异于最完美的“告别”,向多年来支持自己的中国观众交出一份温柔而郑重的回应。

不过人们也无须过于悲情。在本次全运会上,还有很多新生代选手涌现了出来。

湖北队李泽洋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10秒11夺得金牌,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位“00后”百米冠军;小孩姐陈妤颉在本届全运会上包揽了女子100米和200米金牌;全运会女子跳高冠军邵雨琪,随后被人们发现还是清华学霸;而在滑板赛场,年仅15岁的崔宸曦和13岁的邹明珂分别斩获女子街式和碗池冠军……

全运会上这些谢幕的老将,和涌现出的新人,就如同一个隐喻:中国体育薪火相承,老将用岁月铺路,新人则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前奔跑,赛场并未因告别而变得空旷,反而在更替之中展现出新的生机。

而中国体育生生不息的密码,在于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青少年培养、专业队选拔到国家队打磨,中国体育已经塑造出一条清晰而连贯的培养路径。对基础的长期投入、对潜力的耐心培育、对成长节奏的精准把控,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也高效的中国体育的人才培养选拔模式。

也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新人得以迅速成长、稳步接力,老将的经验则得以延续,整体竞争力不断被推高。这也是中国体育能够在更高水平上持续突破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这也与群众体育的如火如荼分不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此外,像是苏超、村超、村BA这些群众体育赛事,更是凝聚起了全民热度,甚至成为一种体育文化现象。

这同样是中国体育生机活力的来源:体育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竞技舞台,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公共参与,当越来越多普通人走上球场、跑道与赛场,体育便拥有了更深厚的根基。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有天赋、有热爱的运动员不断涌现,让中国体育的赛场群星闪耀。

在全运会上,有老将谢幕,也有新人登场,但奔跑从未停歇,热血依旧滚烫。那些属于冠军的荣耀,会被写进历史;而那些正在起跑线上的年轻身影,则继续写下新的篇章。相信,厚积薄发的中国体育,一定会带给人们更多的精彩,在一次次接力与超越之中,焕发出更耀眼的荣光。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从苏炳添到陈妤颉,在谢幕与登场中看见传承力量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