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学生正在参观由学院创设的“实验室思政示范点”,深入了解曾亮相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的数字人“千言”的开发故事。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 供图
“在研究生培养中,我们发现研究生们在专业水平日益精湛的同时,也容易陷入‘技术理性’的困境。”北理工光电学院党委书记李家方直言,部分研究生存在过度关注仪器数据、论文发表等具体目标,而对技术价值的深层认知和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关注不足。基于这一观察,学院开始推动“思政﹢科研”育人新实践。
聚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战略需求,近年来,北理工光电学院立足“思政引领、科研强基、实践育人”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让“国之大者”真正走进研究生群体的科研日常。
“研究生群体有8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在科研实践当中,这决定了思政教育必须‘跟着科研走、贴着实践做’。”李家方表示,学院尝试把实验室建成“思政主课堂”、让企业变成“实践大舞台”、使科普阵地化为“传播窗口”。“总而言之,我们尝试全方位地将研究生的科研场景转化为浸润式思政教育场景,通过价值引领、实践体验与环境营造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亲身科研中感悟新时代的成就与使命。”
北理工光电学院以思政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科研实践全链条。让研究生在“做科研”中“悟初心”。作为系列实践的参与者,光电学院上银优博博士后、科研思政讲述人汤亮,就曾带领研究生们共同感悟科研的力量。借助学院创设的“实验室思政示范点”,汤亮和研究生们共同参观了解各类智能光电精密仪器装备,并详细了解了一个个看似“冰冷”仪器背后的“温暖”故事。
在高精度检测仪器领域,我国曾长期面临技术限制。为此,学院科研工作者们不辞辛苦,攻克难关。以激光差动共焦(LDC)超分辨、抗散射、高层析的精准定焦测量为原始创新主线,先后发明并研制出LDC形貌尺寸超分辨检测仪器、LDC干涉形状尺寸超精密测量仪器、LDC光谱形态性能超灵敏探测仪器等系列新原理装备,实现了对同类禁运仪器的“换道超车”和性能提升。
“我们希望通过科研故事,能让这些青年科研骨干们深刻体悟到:要突破高端仪器禁运,必须掌握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发扬不辱使命、为国铸剑的担当精神,保持开拓进取、坚韧无我的奋斗姿态。”汤亮说。
光电学院2024级硕士生郭楚君在参与系列实践后感慨:“我仿佛踏入了一座蕴藏家国情怀的科研殿堂。这堂‘实验室里的大思政课’,比任何课本都更让我懂得‘科技自立自强’的分量。”当听到老师讲“这些仪器用在国家重大工程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家才更安全”,郭楚君表示,那一刻,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作为青年一代,他为能接过科学家前辈手中事业薪火相传的接力棒深感光荣,将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钟芸表示,学院还通过以思政为“核心引擎”,打造科研思政共同体;以科研为“能力维度”,培育服务国家创新人才;以民生为“情感维度”,厚植人民立场社会责任;以社会为“实践维度”,拓展知行合一育人场;以国际为“开放维度”,提升全球视野和文化自信五项具体工作举措,打造了覆盖“校内科研阵地—校外社会基地—国际交流平台”的多层实践网络。“我们还通过建立研究生精准画像数据库,实时追踪他们的思想成长与能力发展轨迹,形成集导师育人、项目驱动、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全程化育人机制。”
展望未来,北理工光电学院的教师们表示,这些实践探索不仅让研究生受益匪浅,也为学院深化研究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将持续强化导师‘言传身教’主导作用,激发研究生‘自我教育’主体意识,强化企业专家与科研院所联动共育,让思政教育更具专业度与感染力。通过研究生精准画像数据库实现因材施教,推动科研思政从‘活动式’向‘体系化’转变,形成可持续的机制保障与文化自觉。”李家方说。(记者 朱英杰)
原标题:科研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