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博士生数量反超本科了

(来源:投资界)

今年,著名学府上海交大最近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学历倒挂”。

什么意思呢?博士生招得比本科生还多了。

根据招生计划,到2026年,预计要招5000名博士生,而今年入学的本科新生只有4995人——博士生数量首超本科生。

要知道,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全球顶尖高校,每年博士招生也就一千多人。

可这在中国的一流大学里,博士数量正在爆炸性增长。比如清华,博士生人数是本科生的1.4倍;中科大更是达到1.6倍;走在校园里,碰到博士的概率比碰到本科生高得多。

目前,中国在读博士已经突破70万,接近美国的2倍,差距还在放大。

2025年,全美录取约6万名博士,而中国达到17.11万,数量接近其3倍。

现在,光是上海交大、清华、浙大的博士招生数,加起来一年至少要招1.5万名。而日本全国所有高校加起来,每年博士招生总数才一万多人。也就是说,在博士录取方面,中国只要派出三所大学,可以打赢整个日本。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进一步培养更多的博士。

最近国家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就明确提出,要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占比。

为什么我们需要规模如此庞大的博士?中国的博士数量,过剩了吗?

01

放眼全球,中国已经成为一座无比巨大的“博士工厂”。

博士扩招速度,比本科、硕士都要快。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中国招录了17.11万名博士,同比增长11.6%;而硕士同比增长3.2%;本科生同比增长2.46%。

就拿上海交通大学来说,短短两年博士招录数量激增42.9%(2024年3500人、2025年4000人、2026年5000人),涨速比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还猛。

要撑起一年5000名博士的招录规模,得配多少博导、建多少实验室、腾多少宿舍楼和教学楼?

再加上各类课题经费,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 “吞金兽”,想想都觉得震撼。

好在上交不缺钱,每年的预算收入高达200多亿元。“清北以下第一校”的名号可不是吹的。

想象一下,未来这批博士生毕业时,校长在拨穗仪式上可能要忙到手酸。

当然,中国的博士录取数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多,而是一步步 “滚雪球” 似的涨起来的。1982年,全国博士生招录数才300多人,堪称 “凤毛麟角”;80年代末突破千人大关;1995年迈过万人门槛;2019年,直接冲破10万人大关。

仔细看下面这个图表,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中国GDP高速增长时期,博士扩招速度明显低于GDP增速;近几年GDP增速放缓了,博士招生却反而陡然加速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02

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国内外形势巨变,我们的博士教育也从传统模式,直接切换到了战略扩张模式。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国家优先解决本专科普及率的问题。

但近几年,经济增长的核心矛盾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共识,对博士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同时叠加 “科技封锁” 与 “教育升级” 双重压力,推动博士扩招节奏显著加快。

2018年以来,美国对华技术封锁逐步升级(半导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国从 “技术引进” 转向 “自主创新”,而一个庞大的理工科人才库则是突破 “卡脖子” 技术的核心力量。

例如半导体领域,2023年我国芯片人才缺口超30万人,直接推动微电子、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光电等学科博士扩招 ——当年这类学科博士招生人数达1.2万人,较2017年增长150%,远超GDP增速。

国家战略项目的需求更直接:“十四五” 规划中102项重大科技项目,绝大部分需要博士团队承担核心研究任务。

2023年博士招生中,理工农医类博士招生规模占比超八成,扩招速度与创新需求深度绑定。

数据也印证了自主培养博士的贡献: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中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

另一方面,高校也希望通过扩大博士规模来增强学术竞争力。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博士招生名额如同“学术硬通货”——导师有了博士生,才能承接课题;有了课题,才能争取经费;有了经费,才能支撑团队运行与个人晋升。没有博士生的教授,就好比没有士兵的指挥官,难以在学术战场上建功立业。

因此,从顶尖学府到地方高校,纷纷加入争取博士名额的行列。

总体来看,近年来的博士扩招并非盲目追求规模,而是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创新转型的积极响应。

03

不过,博士培养规模的快速扩大,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挑战。

首先感受到冲击的就是在读博士生。今年3月,学术期刊《Nature》通过对全球107个国家3785名博士生的调查,研究了不同国家博士生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发现中国在读博士的满意度最低(只有60%),甚至不如巴西、印度。

香港大学研究员王彦博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博士生普遍承受着极高的工作强度——“每周投入超过80小时”,远超我们熟知的“996”模式。他们就像拧紧发条的钟表,几乎无法停歇。

更不容易的,是博士毕业后的职业前景。

陕西省2023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就显示,博士的就业落实率是76.68%,反而比本科生的81.19%低了一截。

由于高校教职与大型企业研发岗位竞争异常激烈,许多博士转向中学老师、村官等相对基础的岗位。

为此,国家也接连出手,提升对博士群体的重视和支持。

去年10月,中办、国办引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

这就把博士生培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官媒更是下场定调,我们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中国科学报》发文称:中国每万人中仅有7-8名博士,博士占比尚不足总人口的1%,远低于欧美2%-5%的水平。在全球博士占比排名中,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甚至未入前十。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博士生扩招的趋势还会持续。

04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博士扩招潮,和当年“四万亿”大基建的逻辑是相通的——本质上都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 “前瞻性布局”。一个是修 “物理高速公路”,打通物流命脉;一个是建 “人才智力高速”,筑牢创新根基。

早年建设的高铁、电网等基础设施,也曾因使用率不高而受到质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设施逐渐发挥了关键作用。

说到底,博士扩招政策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学术界与产业界能否实现有效对接。

只有让博士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社会,这批高层次人才才能既实现自我价值,也撑起国家的未来。

今日播撒下的“博士种子”,能否在明天长成支撑创新发展的“参天森林”?

这不仅考验顶层设计的智慧,也取决于种子落地的土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博士生数量反超本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