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繁星点缀荆楚地:湖北10个特色村寨绘出和美新画卷

转自:国家民委

从湖北省利川市郁江畔的千亩花海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独岭下的传统村落,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畔的红色驿站到建始县林海中的避暑小镇……在武陵山脉与长江水系交汇的荆楚大地,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和美村寨建设行动正如火如荼展开。

在国家民委等部门的指导下,在党建引领、资源活化、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中,湖北省10个民族特色村寨如同繁星点缀,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文化昌、治理强、生活富”的美丽画卷。  

党建引领

在利川市忠路镇合力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人才墙”上,20名本地“新农人”的照片格外醒目。

村党支部书记阮洪福指着墙上的“积分制管理”表格介绍:“党员公约、村规民约、共富合约这3张契约,让村民从‘站着看’变成‘抢着干’。”

通过“强雁工程”培育产业能人,合力村建起了4000亩花卉基地,带动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突破45万元。

如今,“党建+产业”的和美村寨发展模式在荆楚大地遍地开花。建始县龙坪乡长岭岗社区将党支部建在民宿产业链上,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动村民发展226家民宿,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长阳县龙舟坪镇郑家榜村围绕村民关心的教育、养老、医疗、产业等方面,织密织牢“红色互助网”,凝聚起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合力,实现了从“穷困村”到“小康村”的蝶变。

长阳县龙舟坪镇郑家榜村举行篝火晚会。

党建的力量还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建设“红石榴驿站”,推行“五联共治”机制,创新推出“积分制+清单制”,将民族团结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各族群众共商共建共享。利川市南坪乡营上村立足旅居人员多的实际,组建“候鸟党支部”,充分调动避暑游客参与基层治理、共建美好旅居地的积极性。

资源活化

在五峰县采花乡栗子坪村,183栋明清吊脚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我们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保护古村落,发展旅游业,并将非遗工坊、农耕文化展览馆融入旅游线路。”村党支部书记冯美锋介绍,村里还通过举办“土家摆手舞大赛”“药膳美食节”,年均吸引游客3万人次。

晨雾中的吊脚楼。

文化传承不仅是静态保护,更是活态创新。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曲尺河村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民间打击乐双镲子和土家族摆手舞搬上村里的篝火晚会;利川市南坪乡南坪村将有200多年历史的如膏书院打造成为传统文化研习基地,通过全息投影再现明朝贡米文化,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0人次;建始县龙坪乡长岭岗社区通过举办“周周演”活动,让当地文艺爱好者和游客同台竞技,激发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利川市柏杨坝镇栏堰村的渔樵河畔,经常可以看到老党员赵万林带领村民清理河道淤泥的身影。栏堰村积极推行“五小园”建设,将废弃石磨改造成“福”墙景观,300年古樟树被细心围上竹篱笆。“现在河水清了,游客多了,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陈宗奎说。

近年来,湖北省统筹推进“生态美村”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村寨。利川市团堡镇野猫水村将宜影湖生态治理与民宿发展结合,66家民宿年收入3500万元;长阳县龙舟坪镇郑家榜村实施“景村共建”,136户农宅改造保留“青瓦白墙飞檐”特色,成为清江方山景区的亮丽风景线。

产业融合

在荆州市公安县毛家港镇青羊岗村,“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688户村民发展肉牛养殖,脱贫户杨勇的“牛水账”记录着年收入从2.4万到4.2万的跨越。

“我们开发牛肉深加工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让各族群众共享产业红利。”牛肉加工企业负责人杨祖云表示。

牛肉加工企业与村民签订肉牛认养合同。

在湖北省和美村寨建设行动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涌现出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经验。鹤峰县下坪乡留驾村积极发展“院子经济”,吸引10余名返乡能人创办民宿、发展电商,年旅游收入超800万元。利川市汪营镇齐跃桥村盘活工业遗存,发展特色旅游,打造“1980怀旧街区”,带动412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旅游年收入超500万元。

从巴土故地到江汉平原,从秦巴山区到幕阜山脉,10个民族特色村寨实现华丽转身。正如群众自编的小曲所唱:“党的政策暖人心,民族团结一家亲,绿水青山金银山,幸福生活万年长。”

本文图片由罗一萌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繁星点缀荆楚地:湖北10个特色村寨绘出和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