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未来 北京报道
多晶硅与碳酸锂市场躁动不已。
10月下旬以来,多晶硅期货价格起起伏伏,从三个时间节点可以看到:10月20日收盘5.03万元/吨,10月31日收盘5.64万元/吨,11月19日又跌至5.35万元/吨。从10月上旬起,碳酸锂期货价格便一路走高,从约7.3万元/吨涨至如今近10万元/吨。
11月17日,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接受包括《华夏时报》在内媒体采访时,对硅料收储事件做出了回应。他表示,全世界95%以上多晶硅产能在中国,80%以上产能集中在5家中国企业,我们相信大家能够形成这种共识。另外对于当下炙手可热的储能市场,刘汉元表示光储应当协同发展,做差异化竞争。
将富余产能集中起来
从多晶硅价格走势上来看,今年年中是明显的分水岭。以多晶硅主力期货为例,年初已低至42315元/吨,此后继续下跌,6月30日收盘为33535元/吨,半年跌去20%。此后一路上扬,9月5日收盘涨至56735元/吨,将近两个月时间里涨幅超40%。此后陷入动荡,涨涨跌跌,比较典型的是,10月20日收盘50340元/吨,10月31日收盘56410元/吨,11月19日收盘又跌至53535元/吨。
上述情况直接受反内卷的影响。随着反内卷的推进,光伏行业开始出现硅料“收储”的声音,10月28日,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中称其与TCL中环董事长李东生、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沟通,已有十余家硅料头部企业签字,搭建联合体,整合硅料产能。
11月17日,刘汉元在接受《华夏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下内卷是中国光伏行业应主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达成共识。当光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一定要有冗余的能力支撑需求的不断变化,怎么将富余的产能集中起来理性地协同发展,是行业需要回答的问题。短期能跑多快就跑多快,但长期需要高质量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态。
刘汉元对硅料“收储”充满信心,他表示,全世界95%以上多晶硅产能在中国,80%以上产能集中在5家中国企业。“我们相信大家能够形成这种共识,就像自来水厂的总闸门,控制总闸门流量,平衡后面环节的供给,在适当的范围有合理的价格,使全行业实现良性发展。”
刘汉元重点强调,当下行业应该关注的是反内卷,而不是反垄断。他认为:“反内卷和反垄断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话题,在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要防的是无序竞争,过度内卷,而在发达国家寡头已经形成、产业基本清晰,更多的是防寡头、反垄断。”
“因此我们应当认清现在的发展形势和阶段,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适应产能和实际需求之间不平衡的这一时期,使产业走向可持续。”刘汉元说,这是政府、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撑、配套,行业要有顾全大局的观念,在维持经营主体的竞争能力的情况下,保持适度竞争。
光储协同
而同样作为“新三样”,锂电行业已经复苏,由下游延伸至上游的需求回暖使得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电解质添加剂等材料价格全面反弹。
与多晶硅相比,碳酸锂近期表现十分强势。11月19日,碳酸锂期货涨至98760元/吨,月初其价格还在8万元/吨以下。事实上,碳酸锂这波涨势是从10月上旬就已开始,10月9日碳酸锂主力期货价格以7.32万元/吨开盘,此后一路上涨,至今已接近10万元/吨。
此外,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添加剂等锂电材料近期均大幅上涨。11月12日,电解液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均价较前一日大涨68%,价格来到11万元/吨。六氟磷酸锂价格较7月下旬低点已涨超200%。
这主要是由下游需求带动的。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有望攀升至258.5GWh,同比增长52.2%。
对此,刘汉元表示:“今年储能增长很快,以当下的技术和产业链能力,储能成本已经降到很低,未来还会更低。这有助于源网荷储四部分一起发展,应该使能源转型有一个更快的加速期,值得大家去期待。”
刘汉元希望光伏、储能协同发展,并做差异化竞争,“我希望在应用端与大家会面、握手,相得益彰,大家分工协作,储能做储能的事情,光伏做光伏的事情,让我们在能源转型这个大舞台上共同发挥价值。”
对于中国光伏、储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刘汉元特别强调了研发的重要性,“我们在总结通威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现,研发非常重要。通威的研发策略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光伏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有很多新的工艺、设施、设备,需要大量实验和研究。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研发投入去完成技术原理的探索,另一方面降本也对研发提出新要求。好在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在成都建立了全世界这个行业最大的研发创新中心,基本涵盖从源头到各种技术路径,使我们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知己知彼,更早地找到产品迭代更合理、更高效的路径,使光伏应用成本更低,转型速度更快,这是我们研发的初衷。”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