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应对经贸不确定形势和AI浪潮 纺织服装产业强化亚太地区协同和供应链韧性

中经记者 吴清 北京报道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重构的浪潮中,供应链的韧性正成为国家与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支点。如今,亚太地区正以一场深度协同的集体行动,将“韧性共识”从理念探索转化为具体路径。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2025亚太纺织服装供应链高峰论坛获悉,本次论坛多维度解析了亚太纺织服装供应链发展路径,阐述中国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的产业优势与愿景,剖析了全球贸易新形势下的供应链挑战与战略机遇,揭示区域产能合作与市场联通潜力,为亚太纺织服装供应链重构竞争逻辑提供战略蓝图。

多位产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全球经贸形式不确定性增加以及AI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通过各方合作和区域协同,增强供应链韧性是大势所趋。纺织服装产业亚太地区的深化沟通合作,为全球各行业领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产业链协同的新范式。

协同发展 把脉产业转型新方向

全球纺织供应链利益共同、命运共同,以协同促发展、以融合提韧性是大势所趋。

东盟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席Jemmy Kartiwa强调,亚太地区是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制造强国与核心枢纽。在当今供应链中心化的全球格局下,亚太的战略重要性愈加凸显——不仅具备雄厚的制造实力,更拥有政治稳定、持续完善的基础设施、利好的合作协议、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储备,以及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孙瑞哲则向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纺织产业成功塑造区域合作典范,以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为关键基石,双方纺织服装产业坚定推进自由贸易,高水平开放外商外资,各取所长加强供应链共建,取得了良好成效。

孙瑞哲表示,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关键枢纽,也是全球纺织供应链的关键核心。孙瑞哲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开放共享。二是坚持协同融合,塑造创新格局。三是坚持责任发展,开创永续未来。

当前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正经历从“成本规模”到“价值韧性”的深刻转型。行业趋势上,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成为核心议题,再生材料、生物基纤维等创新技术加速落地。

国际服装联盟前主席Cem Atlan表示,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竞争的核心正从过去的“成本与规模”,转向未来的“价值与韧性”。供应链区域化、近岸外包成为新趋势,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比单纯的低价更为关键。

Cem Atlan指出,在这一转型中有三大趋势尤为显著:一是供应链的重塑与韧性的构建;二是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三是可持续与循环经济的深化。通往未来的道路也布满挑战,制造商正承受巨大压力,利润空间被挤压,买卖关系需要更加公平与长期;技能与人才缺口日益凸显,工业4.0时代要求我们加大对“人”的投资;全球格局的碎片化与贸易壁垒也不断重塑着全球价值链。面对这样的变局,必须建立协作、创新与包容的合作模式,以勇气与合作拥抱变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则告诉记者,当前亚太纺织服装产业呈现“韧波共进”新常态,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产业现状方面,亚太地区作为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核心枢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在夏令敏看来,未来纺织产业发展趋势将聚焦四大方向: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重点突破先进纺织、绿色纺织等四大领域关键技术,智能车间、高端装备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速,印染行业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等路径推进低碳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深度融入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速落地,数智赋能生产、设计、物流全环节;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三品”战略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模式为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夏令敏强调,亚太纺织服装产业需立足区域协同优势,以创新、绿色、数字化为抓手,筑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十五五”期间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AI赋能 共筑韧性发展新范式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对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传统产业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席卷而至的AI浪潮则带来了不少新机遇。

Barnes & Thornburg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美国时尚产业协会驻华盛顿法律顾问David Spooner,以中国、印度、墨西哥、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为例,分析了2025年全球关税局势。2025年以来,全球贸易格局呈现出一系列变化和调整,这也让全球供应链进行了一轮新的布局和探索。墨西哥、东南亚国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企业务必高度重视合规风险,警惕逃税行为所带来的严重法律后果,并积极利用海关裁定、外贸区等合法工具进行成本优化。”David Spooner说。

据介绍,为应对挑战,83%的美国时尚企业选择多元化采购布局,采购来源国从2023年的44个增至2025年的46个。中国、越南仍稳居核心采购名单前列,柬埔寨、印度等亚洲国家利用率持续提升,近岸采购也逐步拓展。企业除控制成本外,越发重视供应链的速度、灵活性与敏捷性,同时通过利用自贸协定免税政策、重新协商供应商合同等方式对冲关税影响。

展望2026年,美国特拉华大学时尚与服装研究系教授Sheng Lu认为,亚洲仍将是全球核心采购目的地,企业需进一步强化供应链韧性,深化供应商与进口商合作,在多元化布局基础上聚焦效率与协同,方能在复杂贸易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面对一系列新变化和挑战,一个以共识互信为前提、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以责任导向为基石的区域合作新范式正在加快形成。通过协同创新与战略调整,共筑灵活、弹性、可持续的纺织服装供应链体系成为行业的一个焦点话题。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未来亚太纺织服装供应链将更注重全价值链的紧密协作、透明度提升、技术创新应用、财务与运营的韧性,构建负责任、完全透明的供应链,打破传统角色界限,实现更紧密的协同,利用AI这些数字化工具提升全链路效率,通过材料创新和协同将可持续愿景转化为现实,是行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实际上,如今AI浪潮席卷而来,传统行业如何拥抱科技和AI浪潮也成为产业热议的话题。业内人士认为,拥抱AI并非追逐时髦,而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成功的关键在于将AI与深厚的行业知识相结合,通过持续的实验、学习与协作,逐步构建起更敏捷、透明、高效且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以数据为基础、以赋能为目的,需生态协同,并由领导力驱动的深刻变革,正成为AI驱动纺织服装供应链变革的图景。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大会还发布了“从洞察到行动:共创可持续时尚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揭示了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六大核心挑战:可持续行动由消费者主导,缺乏政策牵引;数据收集与标准化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废水与废弃物处理成本高、技术难;回收体系不完善,尤其是消费后废弃物;中小企业资源有限,难以参与可持续转型;消费者意识上升,但价格仍是关键障碍。

报告呼吁,行业企业应加强区域协作,深度聚焦区域政策协调与激励框架,统一标准,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等机制;区域循环中心建设,连接消费后回收与再利用;技术转移与示范项目,推动清洁技术落地;行业可持续框架与共享平台,促进最佳实践交流;数据标准化与追溯基础设施,简化供应商报告流程;消费者意识提升与零售合作,推动规模经济与成本降低。

这场规模空前的“集体行动”正将“韧性共识”转化为构建更灵活、更创新、更可持续供应链的具体路径,共同编织起一张更加紧密且富有韧性的价值网络,为区域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夯实根基、擘画未来。新加坡时尚协会南部区域主任Shruti Singh表示,各方携手,共同将行业洞察转化为集体行动,通过知识共享、共创解决方案和量化影响,共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可持续的亚太时尚生态系统。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应对经贸不确定形势和AI浪潮 纺织服装产业强化亚太地区协同和供应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