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国内券商巨头有了新动作。
国泰海通日前发布公告,董事会已同意由境外子公司收购一家印尼券商。这是完成合并后的万亿券商巨头首次重大国际化布局,不仅宣告这家头部机构正式启动印尼业务落地,也成为其深化东南亚市场的关键一步。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国泰海通此次海外收购,也是中资券商加速国际化布局的一个缩影。
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深化的背景下,国际化已从中资券商的“可选项”变为“必选项”。而东南亚市场因其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以及与政策倡议下中资企业出海需求紧密契合,正成为中资券商海外布局的新兴重点区域。
头部券商扎堆涌向东南亚
国泰海通此次收购印尼券商虽未披露具体细节,却并非其首次布局东南亚市场。
回溯国泰海通的东南亚拓展脉络,核心动作集中在新加坡与越南两大市场,且均由合并前的原国泰君安体系主导推进,为此次印尼收购奠定了区域资源与经验基础。
早在2015年,原国泰君安便通过旗下香港上市子公司国泰君安国际,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正式进军东南亚市场。彼时,新加坡作为东南亚金融枢纽,已成为中资企业跨境融资与衍生品交易的核心节点,国泰君安国际此举旨在依托当地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搭建面向亚太地区的机构客户服务平台,重点拓展跨境经纪、衍生品交易等业务。
2019年底,原国泰君安进一步下沉新兴市场,由国泰君安国际收购越南投资证券51%股权。选择越南的背后,是对当地资本市场高增长潜力的判断——当时越南股市正处于快速扩容期,中资制造业向越南转移的趋势已现,亟需本土金融服务支持。
被收购的越南投资证券成立于2007年,业务覆盖证券经纪、IPO辅导、股权投资等全链条,国泰君安国际通过此次收购,快速获取越南市场合规牌照与本地客户,并于2021年将其更名为国泰君安证券(越南)股份公司;后续通过与越南第二大基金Vina Capital签署分销协议、与当地国有银行达成战略合作等动作,成功在越南市场站稳脚跟。
除了国泰海通之外,国内其他头部券商也正以多元化的策略,积极切入东南亚多国市场。
中国银河证券通过2018年对马来西亚联昌国际集团证券业务的战略性收购,一举将其业务网络拓展至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多个关键市场,实现了在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布局。
华泰证券则以新加坡子公司为支点,在2023年至2024年间相继获得当地资本市场服务牌照及越南直接交易资格,业务覆盖新加坡、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
中金公司则采取了更为稳健的枢纽辐射模式,早在2008年便设立新加坡子公司作为区域枢纽,并于2024年开设越南代表处,逐步深化市场渗透。
各家券商的切入路径虽不相同,但共同目标一致,均体现出对东南亚这一增长潜力巨大市场的战略重视。深层目标,或是打造一个功能齐备、能够高效服务中资企业与本地资本的“华尔街式”生态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证券经纪、投行承销,更延伸至跨境并购、衍生品交易、REITs发行乃至财富管理等创新业务。中国银河在马来西亚的经纪业务份额、华泰证券在越南获得的直接交易资格、中金公司主导的跨境上市项目,都是这一生态的组成部分。
最终,中资券商希望实现的并非物理空间的简单复制,而是让东南亚市场形成这样一种认知:无论是中国企业出海融资、本地企业走向国际,还是全球资本配置东盟资产,中资券商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金融通道。
不过,中资券商密集进军东南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证券行业竞争日趋内卷,市场“蛋糕”所剩无几。
国内市场内卷严重
国内券商无论是依赖市场行情的经纪、自营业务,还是马太效应突出的投行业务,都呈现出“僧多粥少”和“低水平竞争”的特点。
截至2025年,国内券商数量已超150家,而美国等成熟市场的头部券商仅十余家。大量机构扎堆涌入同一竞争赛道,直接导致行业资源争夺陷入白热化。仅以上海陆家嘴金融区为例,这里就聚集了超30家券商的区域总部,从投行保荐人到明星分析师等核心人才的争抢,均陷入激烈的“价格战”。
经纪业务的内卷尤为典型,绝大多数券商将目标客户集中锁定在A股散户群体,同质化竞争直接拉低行业佣金率。行业平均佣金率从2010年的千分之三,一路下行至2025年的万分之二,上海地区更是连续两个月跌破“万二”关口;部分三方代理渠道为抢占客源,甚至开出万1且“免五”的极端优惠费率,突破行业默认的手续费底线。
渠道争夺呈现“线上线下双线厮杀”的激烈格局。
线上端,互联网已成核心获客战场。头部券商通过专属预约码、三方代理合作等方式扩散低佣渠道,社交平台上低佣金推广信息屡见不鲜。这种获客模式成本高昂,且用户若自行在官网或APP开户,通常只能享受默认的万二点五至万三的高费率,低佣资格被严格绑定特定客户经理链接。
线下端,营业部网点竞争同样白热化。在县域市场,多家券商密集设点争夺本地客户,基层业务员为完成业绩指标,不得不在佣金战泥潭中硬着头皮推进低佣开户。
投行业务与资管业务的内卷在市场调整期更显激烈。
投行业务的竞争焦点已从增量开拓转向存量争夺。随着IPO节奏阶段性收紧,市场从“做蛋糕”进入“分蛋糕”阶段。2021-2024年A股IPO数量从524家锐减至100家,港股也从97家降至67家,项目资源的稀缺性被进一步放大。
项目资源的锐减,迫使券商在有限的IPO机会中展开激烈竞争,同时积极转向再融资、并购重组等细分领域。这导致业务门槛持续抬高,部分中小券商因项目储备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而面临边缘化风险。
与此同时,资管业务则深陷“价格战”与转型压力。
受费率改革影响,行业管理费持续走低,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费率大多从1.5%降至1.2%,个别产品甚至跌破0.8%;ETF、QDII、债券基金等多类产品也纷纷卷入降费浪潮。部分中小券商为抢夺规模,还通过“降费+附赠服务”的方式变相让利,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
行业格局加速分化,部分机构因业绩压力甚至削减金融科技预算,而另一些则通过发展智能投顾、拓展跨境业务寻求突围。
出海这条路并不好走
佣金较高,或是国泰海通选择进入印尼市场的重要原因。
目前印尼股票交易环节的券商佣金普遍在0.1%-0.3%区间,叠加交易所规费和增值税后,投资者的综合交易成本显著高于国内。但与此同时,部分外资背景券商已开始引入创新收费模式,如eToro等平台对标准账户实行美股交易零佣金,转而通过买卖价差获利。
这种价格竞争趋势,虽在成熟市场已是常态化,但若在印尼等高佣金市场蔓延,或将与国内经纪业务内卷形成呼应。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泰海通试图通过收购印尼券商打开增长空间,却不得不直面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多重矛盾。尽管印尼传统佣金率较高,但国泰海通国内业务长期深陷低佣金竞争,团队对高溢价市场的服务能力与定价逻辑有待验证。
更关键的是,印尼市场已出现的零佣金竞争苗头,可能让国泰海通陷入“刚进入就面临内卷”的尴尬境地,而其内部整合滞后、国际业务贡献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了布局风险。
2025年上半年,国泰海通境外收入24.5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10.3%,虽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但相较于中信证券20.92%、中金公司31.37%的国际业务占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另外,国泰海通境外业务高度依赖香港市场,新加坡、越南子公司对业绩贡献情况并未单独披露,这意味着印尼业务需从零开始搭建本地化团队,短期内或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5月,国泰海通因原国泰君安时期保荐项目存在“内部控制核查不到位”等违规行为,收到合并后首张投行业务罚单,暴露出原两家券商风控标准、尽调流程尚未完全统一的问题。
若此类风控整合滞后延续至印尼业务,在陌生的监管环境与语言文化壁垒下,项目尽调质量与合规风险或将进一步放大,拖累国际化进程。
针对此次收购印尼券商后,将通过哪些具体举措实现东南亚业务的协同增效,以及如何确保内部风控标准统一、防范海外业务的合规风险等问题,源媒汇日前向国泰海通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出海之路绝非坦途,内卷突围更需硬功,国泰海通们以“东南亚华尔街”为目标的布局,其成败,终究要经受合规深耕与能力适配的严峻考验。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