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槽边往事
席绢封笔,我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于是有读者莫名惊诧:没想到你浓眉大眼的和菜头也看言情小说?
为什么不呢?我不止看过席绢,也看过琼瑶岑凯伦,而且是和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书交替阅读。别说这些当时炙手可热、洛阳纸贵的作家,我还看过一群四川铜梁【注】作家写的香港警匪故事《雪米莉系列》,而这些人写书的时候应该从未去过香港。
有些人分别心太重,区区一本小说也要分为男用女用,小孩看大人看,知识分子专属或者普罗大众批发。这不是读书啊,这是把书当作了 LV 包包,绿水鬼手表,或者是lululemon瑜伽裤,用以表征自己的身份地位审美品位。
我的言情小说是从哪里来的?很简单,我的同桌。事实上,在读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全班都是我的新书渠道。有同学看武侠,那我就有《绝代双骄》看。有同学看言情,那我就有《庭院深深》看。有同学看漫画,是男生,我就有《圣斗士》看;是女生,我就有《尼罗河的女儿》看。我读得很快,也爱护书籍,没有做折页、压书脊的恶习,那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借我呢?
看到我多年来一直在写字,于是就有人自动脑补我的成长过程:这厮必然是从经典名著开始阅读,内修四大名著、三坟五典,外取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内外兼修,萃取人类书籍精华,乃有如此文笔---想什么呢?那是出版社经典文丛的编辑才需要干的事情,不是我,我要写字的,写字是要让大部分读者看得懂的。
就算在我的文艺青年全盛时代,我也没有太多阅读上的分别心。会认为某些书是我应该读的,某些书我就不应该读,尤其是读完了不可以让别人晓得,不然我就会坍台,声名扫地。王朔被围剿的时候,我去找了他的文集来看,就想知道为什么报纸上那么多人批评,还有人出了专书做批判。余秋雨被群嘲的时候,那是我阅读他作品的开始,我就想知道大家嘴里说的坏品位究竟是怎样的。
没有什么书是不应该读的,也没有什么书是所谓「不适合我这种人」。你说我是哪种人?我是黄种人。
我觉得这种分别心源自中国人的思想钢印:读书=出人头地=得文名做大官。这就带来两种负面影响:1、书籍被实用化了,凡是不利于考试拿文凭,凡是不利于出人头地的书籍都是闲书,闲书不要看,看闲书就是牺牲个人前途。这就导致阅读范围狭窄,阅读目的单一,读书却无法真正理解,只能拿去考试,或者辩经。
2、书籍和个人身份地位绑定,人们会莫名其妙认为一类人对应着一类或者几类书。理由是人有三六九等,书也有三六九等,婆罗门看圣典和诗歌,刹帝利看历史军事权谋人物传记,首陀罗才看言情和武侠,这样一一对应起来,世界就有了可以理解的内在秩序。所以,仆役偷看公子的科举书籍,就应该拖出去杖毙。听到我看言情小说的时候,很多人肯定已经在四处找粗一点的棍子,而更多人可能压抑不住内心的鄙夷之情:呸!什么玩意儿?!必须把他废为庶人!
所以我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自己在阅读中从未获得过快乐。那是因为现代社会虽然不赞同使用童工,但儿童在学校读书不被视为一种工作,于是学校成功地把阅读变成了一项苦工,比如说指定阅读。读什么?当然是你应该读的书。而那些在班级上传来传去,老师看了必然没收的书,肯定不在此列---学校的两大法宝分别是惩戒和剥夺快乐,后者的理由来自另外一种思想钢印:唯有吃苦,才有真正的个人进步,任何快乐都会指向放逸和堕落。
班级里私下人传人的书里有快乐,但那是涓滴,无法真正解渴。而且,因为大多是通俗文学,在品类上天然受限,直接结果就是阅读面不宽,看过的文本类型有限。成年之后,只看得进去章回小说,只跟得上古典叙事手法。不止如此,还会觉得这样才是好书,其它不那么写的书都有问题。居然文艺界那么推崇,这些读书人肯定是脏心烂肺,要么是用这些垃圾来自我表标榜,要么是用这些垃圾来毒害青少年。这里又有第三个思想钢印:看不懂=垃圾=诈骗。
我一直说自己平常看网络小说,不是为了和光同尘,混入人民群众内部,我只是在说实话而已。这句实话如果拓展开去,那就是我对书籍有一种平等心,什么书都读,不去先做预设和区分。于是我读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有个人偏好,我也有个人审美,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也说某一本书精彩或者平庸,但不会是在阅读之前,更不会因为读者或者作品的风评就彻底不去阅读。
这样,当我写起字来的时候,同样也不区分书面语和口语,不区分古文还是现代文,不区分标准国语还是地方方言,感觉合适我就用。所以我写字的时候压力要小很多,因为我不需要随时注意保持正装,极力避免在某个字词上露出了首陀罗的马脚,显得不够高妙。于是就有人感叹:明明是一些平平无奇的字眼,为什么读起来感觉别有滋味呢?因为平等心,我没有一种个人专用的中文,也没有一类个人专属的书籍。
没有思想钢印,人的内心就会自由一些,活得也更自在一些。而那些思想钢印之刻骨铭心,导致许多人不能觉察自身受限,反而在生活中发现很多「异常」,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因为那些所谓的「异常」,往往都是钢印边缘锉开的小缝隙,如果深入多看一眼,能发觉有光从外面照进来。
当然,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大阅读了,更别谈什么用平等心面对所有书籍,所以我今天也讲了一堆废话。不过呢,万一会有那么几个人能听进去呢?万一会有几个人做出改变呢?那我因为书籍而蒙受的恩惠,也算是还给了书籍,让它们拥有更多读者,以及更长久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多了几双清澈的眼睛,可以不带成见和预设地进行欣赏。
【注】在当时铜梁隶属四川,今天隶属重庆直辖市,是其下一个区。川渝之争,不可不慎,菜注。
题图标题:《女孩和猫》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Midjourney V 7.0
Prompt:Grainy black-and-white film photography, A young Chinese woman with her cat, soft overhead lighting. extreme close-up of her face, soft focus, delicate highlights, melancholic expression, film scratches. High contrast, vintage 35mm texture, cinematic noir aesthetic, dreamlike and mysterious. --ar 3:4 --chaos 5 --s 500 --exp 30 --v7.0
《胶片颗粒感》
南派,这张《低清晰度人像》送给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